|
中等职业学校民汉合班管理过程中情感教学的应用时间:2016-12-23 职业学校作为教育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艰巨的社会任务。不仅仅是因为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特殊的是教育着被学校、社会、甚至家长边缘化的一群孩子。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欠缺。他们大多都是初中阶段不被老师、家长看好的学生,上高中无望,走向社会又过早,更有甚者已经无上学念头,迫于家长的压力,最后被迫选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应急。家长也大多抱着能够平安无事地度过三年学校生活即可,至于今后的打算大部分学生是迷茫的。他们就像棋子一样,拨一步走一步,大脑知识匮乏,情感严重缺失。对于这样一群“不被看好”的,并且也在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是个“失败者”的群体来说,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已毫无兴趣,更不要说乐趣了。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中职院校班主任工作就很难做了。他们面对的学生现状要比普通中学的学生情况复杂,管理起来也有难度。那么对于中职院校的孩子们该如何进行管理呢?尤其是民汉合班的班级班主任工作又该如何做呢? 在这里,笔者所谈情感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师自身身体力行的情感教学,即身教。 一、充分运用主教材,容情于课中 (一)课堂上,老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可以利用图片、歌曲、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每门课程都有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对学生德育目标的一种培养。我们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研读好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引起学生内心触动的资料,这样有利于教师自身情感带动学生情感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通过画面的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换位等方式,创设符合教学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使他们感受到真情实感,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例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第三课时丰富多彩的消费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理念时,单纯的讲解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观念的重要性。我通过网络视频、大量图片对比再加上音乐的渲染,创设一个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在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从而认识到勤俭节约的可贵性,岂不是比简单的讲授要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成功的德育课,不仅是充分的说理,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震撼、生命的对话和细微的改变。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会用时政新闻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社会和国家,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经常看新闻,告诉他们最新的新闻事件。大多数学生对新闻事件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可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讨论,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即可以使课堂生动有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如何辨别是非对错,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民汉合班的班级中民族团结更是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报道,结合国内外的新闻实例让学生自己感受因为民族问题处理不好给他人、社会、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究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本班的民族团结,再扩展到身边的民族团结。这不是正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吗? 二、重视实践,身教“生”情 民汉合班的班级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分群”。由于各自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各有特点,少数民族同学和少数民族同学喜欢在一起交往沟通,同样汉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一起。各自的群体意识都比较强,互相难以融入对方的群体,快乐的玩耍。大家虽然能够和平相处,但心却没有聚在一起。这样一个貌合神离的集体,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很不利的。一个班级必须要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团结,才能有爱,才能上进。针对这一现象我主要通过身教“生”情,在平时的生活中点滴渗透,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的心能够体谅班主任、牵挂班集体,为大局着想,这样班级相对比较好管理。 (一)处事公平,平等对待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处事公平,做到一碗水端平。尤其是民汉合班的班级,在班委选举、举行活动、评优评先各方面都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同学。尤其是班委公开投票选举。班委的组建是一个班的核心,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法宝,所以班委选举至关重要。每位学生心中都有杆秤,所以要做到公平、公正。在班委选举完后要进行分析说明,鼓励落选的同学。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竞选后又落选的,班主任要照顾到他们的情绪,要疏通开导,不要让他们有是汉族学生不支持不投票才使他们落选的错觉。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明白自己落选的真正原因。 再有就是做到赏罚分明。学生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职业院校的学生犯错误的机率更大。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呢?班主任要做到赏罚分明,一视同仁、秉公处理,不分民族、不分性别。让少数民族学生明白班主任是位做事公平合理的老师,这样他们就会从心底佩服你,服从你的管理。 (二)润物无声,处处见“情” 1. 教师身体力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习惯,课下多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引导他们。让少数民族同学意识到班主任很重视他们、关心他们。例如:我班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大冬天上晚自习时,一节课没有来,也没有打电话请假。我就和汉族学生去外面寻找,让他们同民族学生不停打电话。回来后他看见老师和同学满校园找他着急的样子,自己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这时候我顺势给他分析了他不打招呼就不上晚自习而给大家带来的不便和担心。他很自觉的就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到现在,只要他不来上课都会让家长打电话请假。 2. 引导班上的汉族同学主动关心少数民族同学,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例如:我们班少数民族学生生病了,我就让汉族学生给他们买药、带药;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家一起庆祝;我们就从平时的小事、点滴生活中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影响他们,教会他们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做人诚实、敢作敢当、有担当,要明辨是非对错,要有正义感,正能量,让他们学会判断,有简单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用心去“教”他们,用真情去影响他们。这种无声的影响远远比枯燥的说教或严厉的惩罚更让他们触动而受益终身。路漫漫其修远兮,情感教育的收效不会立竿见影,这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