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因学生探究而精彩时间:2016-12-22 经常听学生说历史课难学,知识点太多太杂,所以上课听讲不专心,课后不重视,结果形成了对历史学习的畏难情绪,加上认为历史是副课的错误思想,形成了历史课堂的沉闷。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更为突出,学生觉得是被迫学习。仔细分析原因,其实不是因为学生不喜欢历史,而是我们教师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学生的厌学反应出我们的历史课堂没有吸引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所以需要从我们自身进行改变,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课堂导入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一节课的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重视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我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在中国北方有一个省叫做辽宁,在西北有一个省叫做宁夏,大家看它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都有一个“宁”字,这时我及时进行解答,“宁”这个字代表了统治者对这两个地区的希望,希望这里永远安宁,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去掉宁字的民族政权“辽”与“夏”学习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纷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对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 二、课堂评价要有激励性,避免单一。多数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都会进行点评,但大多数老师点评单一,大多使用“你真棒”“回答得好”等简单点评,其实要用好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解《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时,将部分学生用清朝皇帝的名字命名,但在课堂回答问题时,一位没有被命名为皇帝的同学在正确的回答一个问题后,我点评“你的回答让我感觉你是无冕之王”,整节课上他的学习热情高涨,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在历史课上经常可以使用的激励性用语还有“从你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的历史知识真丰富”“你的看法令我耳目一新,今天就需要你这样的创新精神”“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大家很大的启发,谢谢”“这个问题如果这样回答就更完美了”“你的回答干练、精彩”……一个与众不同的赞扬,会使学生认真学好一节课,甚至从此爱上一门课,并喜欢上老师,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课堂知识要化繁为简。历史知识点多,繁杂,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使知识变得简单容易,结合教学,引导学生自己编口诀就是一个好方法,例如:在进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进行讲解时,我引导学生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变成口诀,结果就形成了口诀“元大台西行回家”,含义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台湾和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产生了新民族回族。”学生感觉好记而且有趣,把这节课的知识点轻松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合课本知识,发挥身边的历史。很多学生觉得历史距离我们很遥远,所以不愿意学,引导学生在身边找寻历史、发现历史会激发学生将历史知识延伸到课外,主动进行探索。例如:在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时,我没有先分析颜真卿、柳公权的字,而是给学生讲解了我们最常使用的印刷体“宋体字”的来历,因为宋朝人将颜真卿和柳公权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所有的正规出版物字体大都源于两位书法家。学生马上就对两位书法家产生了崇拜之情,认真进行分析。本课我还进行了书法旅游推荐,欣赏颜筋柳骨的美,一定要去西安碑林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历史课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学生被激“活”了,他们不但会在课堂中有精彩的表现,还会将探索历史的兴趣带到生活中,历史成绩自然会取得大幅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