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时间:2016-12-2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而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一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时,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体验到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音,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会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