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妙设计低年级课堂提问,拓展学生想象能力时间:2016-12-20 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生成的问题等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才能在课堂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主动学习。为此,我在课前设计了有效提问的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课堂生成式。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如我在上《笋芽儿》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提问的: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记住这一句。2、分角色朗读。说说三个角色各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撒娇”、“央求”各是什么意思?3、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向竹妈妈表示?“沉不住气”什么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4、分角色朗读。说说三个角色各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唠叨”是什么意思?5、笋芽儿遇到了谁?小草对她说了什么?(指名读)6、笋芽儿怎么说,怎么做?最后结果怎样?理解“暖烘烘”的意思。由于我课前设计了有效的问题,又能机智地抓住课堂生成的有效问题,学生正确地理解了短文,这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第二种模式:巧设悬念式。如我在教学第四册语文《北京亮起来了》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上一册我们学习了关于北京的课文,了解了北京的美丽,北京的夜晚到底有多美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课开始的悬念,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北京夜晚的美丽,纷纷想像并描述“长安街”“街道上”“王府井”夜晚灯火辉煌的样子。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种模式:层层剥笋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老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教学古诗《赠刘景文》时,我问:诗的第一句描写深秋景色特征,荷花、菊花都开败了,但菊花还有傲霜枝,作者在这里赞美了菊花残枝的什么精神?生答:赞美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我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又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要记住的是什么美景?学生读诗后知道:“正是橙黄橘绿时,”我又问:这行诗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深秋的什么?生答:赞美深秋是收获的季节。我追问:苏轼把这样的诗送给刘景文,能给好朋友什么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丰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气概。我总结: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深秋富有生气,是收获的季节,还有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我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和诗人的感情。教师设计这种层层剥笋的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第四种模式:换位思考式。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但那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进行角色换位,仍然以教师这一成人的感受去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备课时,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好问题。 第五种模式:拓展想象式。学完课文,教师朝深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的趣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上《棉花姑娘》一课时,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象力,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好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最后不能遗漏的是,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情感,需要教师有激励性的反馈语言。例如,教师对问题回答得十分完满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好!是否可以请你邀请好朋友再回答一次。”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一句:“今天你真行!下一个问题还留给你回答。”对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满的学生说:“你说得虽不完全正确。但再想一想,你一定能回答得更好。”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