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语文课走进学生的心灵时间:2016-12-19 ——听胡娟老师的《语文园地七》 有感 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儿童的成长是其心灵中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生长,自主发展的过程,任何人也无法替代他们。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孩子从小培养好习惯,会让孩子将来有一个好人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学科,有着自身的优势,它内容丰富,蕴含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内容本身就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中教授语文知识中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设计精彩有趣的课堂,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注意力是我们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须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时效基本在10分钟左右。如何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是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常常出现的困惑。 胡老师在教授《语文园地七》时,整堂课设计巧妙,构思新颖,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精彩有趣。她以一个外国人关于“发烧”的笑话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引出中国汉字里藏有许多“奥妙”,自然过渡到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学习好“我的发现”后,奖励孩子“吃大餐”,自然引出厨房用品,就是孩子们将要学习的“读读记记”。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后,出示带有生字的短文《厨房里的争吵》,让孩子们在具体文段中再次认识生字,并揭示了“团结一致”的寓意,与前两天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又顺势引出“读读背背”的第一组成语。接着,用老师引读——自由读——小老师带读的模式,引领孩子们学习第二组词语。学到这时候,胡老师讲关于“石牛”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放手让孩子们说出藏于故事中道理和成语。教学活动此起彼伏,扣人心弦,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孩子们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者高度的注意力,出色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利用多种朗读技巧,调动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音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这课堂上处处书声朗朗,有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别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朗读的水平,让无声的文字变为动听的语言,使他们伴随着动听的语言把自己带进文章美妙的意境之中,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胡老师的课堂里,时刻灵活运用身边的资源。如学习“回”字时,胡老师让孩子们“回头数一数到场听课的老师”,再用“回”字造句。使用PPT结合实际,把成语放到实际的语境当中去,教会学生运用。如,当我们看到人们团结合作时,当我们发现别人比我们能干时,当我们看到生活中的某些人因小失大、不分轻重时……我们会想起这些成语___________。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堂知识,才是教育的根本。胡老师朴实扎实地,把常规训练贯穿整个课堂,巧妙设计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一直在这样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游戏。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注意结合汉字的音、形、义,把汉字立体呈现出来,时时刻刻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汉字的特殊魅力。 四、利用课堂提问,规范低年级学生的行为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人格魅力和精神修养的凝结。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胡老师的课堂里,每次提问前,都会带有好习惯的提醒语言。“这次要请坐得最端正的孩子回答问题,要请进步最大的孩子,要请最有自信的孩子,要请回答声音最响亮的孩子,请没有喊叫的孩子;很欣赏×××,坐姿端正,进步很大;请没有喊叫的孩子……” 注重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对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魅力所在。让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这样的要求和氛围中,自然而然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利用独特课堂评价,有效调控低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 “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区别,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奥格?曼迪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习惯呢?这让我想起几天前在我家发生的一件事:儿子在房间开着让我烦躁的音量听着他喜欢的流行歌曲,我很是郁闷。我在门外大声告诉他:“儿子,小声点!”感觉没有动静,我又在门外大声喊道:“儿子,小声点!”感觉还是没有去做,怒气冲冲去到他房间,跟他说:“你没有听到我要你小声些么?”儿子委屈地说:“我已经调小了。第一次,你说的时候,我从58调到了55。第二次,我又从55调到50。”我明白了,马上说:“好,你现在把音量调到15。”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听从,只是大人们的指令不清晰,他不知道怎样做才好! 胡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以表扬为主,并带有很强目的性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具体怎样做才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如:表扬坐姿坐得最端正的孩子;表扬课前准备充分的孩子;表扬动作快,把字典放回抽屉的孩子;有同学轻轻地把书拿出来;那些高高举起小手的同学,肯定是昨天认真预习的孩子……这样细致独到的课堂评价语言,处处提醒孩子们该拥有怎样的一个个好习惯,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 六、利用关怀宽容之心,保护每一个孩子 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不仅是美德,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者们,就需要有一颗“佛心”,不只是关心孩子们的读书成绩、考试名次,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灵魂雕塑、人格形成。 在胡老师的课堂中,你会听到说:“有的大眼睛已经看着老师了。”善于提醒的语言,还会看到胡老师不动声色地走到手中玩队徽的孩子旁,轻轻拿过来。你还会看到胡老师不厌其烦地一连4次关注常走神的那位坐在最末位的孩子:第一次,表扬×××,你进步了;第二次,×××你没有开口读书,老师带着你再读一遍;第三次对着孩子提问;第四次直接表扬。“走神”是学生常犯的小毛病,而在老师的宽容、细心呵护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全新的自信。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在胡老师的课堂里,我们看到老师是他们最好的指明灯。课堂教学更是老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纽带和桥梁。而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它无处不在。一堂精心设计的课,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便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他们将会拥抱美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