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导学案探索与研究时间:2016-12-18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下面我谈一谈自己使用导学案的一点探索与体会。 一、设计导学案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使学生学习有路:导学案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学习过程。导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指向明确的学习之路。 (2)使学生学习有劲:学习是漫长而又枯燥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置导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3)使学生学习有法:学会方法,走遍天下。导学案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导学案要明确指示如何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导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五清”。知识底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2)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 三、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要求有那些? (1)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了解学生情况,再次进行课前备课,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 (2)用导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3)用导学案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来获得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另一方面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对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 (4)用导学案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炼、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四、导学案导学中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敢于自学的习惯。教师要善于结合导学案预习的任务,对预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善于按照导学案预习课本,学习有关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并在自学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导学案导学中,要善于利用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积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语权。积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乐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反馈展示,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知识获得、方法获得和疑难困惑等进行及时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成功、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逐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