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时间:2016-12-18 众所周知,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开展素质教育呢? 一、教师必须准确系统地传授历史知识,条理明晰地把握历史规律和方法。推行素质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也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敢于另辟蹊径,不断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和观点,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讲基本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教会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历史思维,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真正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积极开展史实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教学历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并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应该把新的历史成果带入到课堂中,把史学研究中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激发思辨,鼓励争鸣,使学生们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和表述更加准确、科学,强化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三、合理利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如今教师们大多已经会熟练运用录像、投影、影碟机等,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再现史实,辅助历史教学。它强调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情境,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观和心理刺激,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及其多种手段的变换,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增加了许多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知识,进行品德修养的点滴渗透。历史教材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它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而中学时期正是人一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历史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多种手段、方法,渗透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德修养,从而完善了自己。 五、教师要通过种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动性。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广泛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勇于实践;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尊重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心和尊重每一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主动表现、发展自己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条件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人人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合理而科学的学法指导,更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能够调动全部的积极性,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 六、教师要积极开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的评价活动。历史学科要合理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判断的依据是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核心就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如今,评价历史教学效果,已经不是看教师是否能灵活准确地讲授教学知识,不是看学生对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和考试成绩如何,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真正提高和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