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品读古诗时间:2016-12-17 如品一杯香茗一般,读诗也要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文修养。品读诗,学生往往会感到无处下手,无话可说。对此,老师就要在方法指导上多下功夫,根据不同的诗作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会品读。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下几种易于学生理解的品读方法。 一、品句中词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和学生一起品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遣词炼句入手,着重分析“直”“圆”这两个词的妙用:“直”字即言孤烟之高,“圆”言落日之低,其准确传神的词语为我们再现了塞外壮阔之景。诗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准确传神,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言尽而意无穷,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赏析其妙用,感知诗作的语言魅力。 二、品句中情 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熏陶了一代代的读者。诗中情就像窖藏的美酒一般醇香醉人,鉴赏诗作就要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真挚的思想感情。学习陶潜的《归园田居》,我引导学生品读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蕴含的情感,讨论中学生明确了句中“愿”为隐居躬耕之愿,诗中融入了作者厌恶官场污浊,喜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三、品诗中理 读诗就要探究诗人作诗本意,体会其中蕴含的理趣。古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类诗作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诗中的理趣。读陆游的《游西山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艰险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读这些意境含蓄、哲理深邃的诗句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品鉴,把握“寻言求意”“以意逆志”,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道理,力求从中受到启迪。 四、品表现手法 诗歌创作有一定手法。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据此,品句是不能一概而论,要因诗而异,据各诗句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鉴赏。品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进行欣赏:这句运用新奇的比喻,以花喻雪,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北国雪景,将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世界写得春意盎然。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理解:朋友远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看着船儿远逝直至天的尽头,看不见船了,只看见江水悠悠流逝。这种景象描写,字面上写景,表达的却是依依惜别的情感。从表现手法上挖掘诗歌的美点,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挖掘诗歌美点,让学生进入广阔的诗歌天地,感受到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