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时间:2016-12-16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及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体现,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人的创造力。在教学形式方面,音乐课堂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节奏训练环节可以拍手、拍肩、拍桌子等多种形式;学唱乐谱环节可以采取对唱、合唱、领唱等方式;回答问题环节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抢答等形式;听音乐模仿舞蹈动作环节可以采取个别表演、集体表演、情境表演等。形式越是多样,课堂气氛越是活跃,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越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激发无穷的创造力。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的教育过程,这突出表现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如钢琴、电子琴一类的键盘乐器的学习,其技巧性主要表现在手指的灵活性、准确性、敏感性、平衡性、分寸感等的严格训练上,随着乐器学习的程度的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灵敏性也不断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会不断提高。人的创造力的心理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同样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的结果,而前者更重要一些。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的加工对象,一般不是现成的东西,它需要通过大脑中的想象使其具体化,这种想象便是形象思维。而这种形象思维就是人类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二、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我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他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而成就一项伟大事业,需要人具有全面优秀的精神品格。可见音乐给人的应该远远超过音乐本身。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意识语言是音乐。音乐能美化人的灵魂,还能激发人对美好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让学生接触音乐之前,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的讲故事,都是发展自觉性音乐能力的条件,当学生有了表现情绪的强烈愿望时,才开始让他们接触声音,告诉他们声音可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自己表演:快乐时用高亢明亮的声音,节奏活泼跳跃的声音表现愉快情绪;当忧伤时,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声音可以表达我们伤感的情绪。音乐还可以模仿雷声,鸟叫,小溪,流水等大自然的美妙音响。 三、通过艺术的提问,让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提高。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联想中培养创造思维,提供学生自学、联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是创造者的重要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的知识活动,实践活动经常性接受挑战,思维被激活,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长此以往就会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想象,新的问题和新的创意。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很多方法,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方法,只要我们科学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把学生引入创造情境,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