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德育在语文课中绽放时间:2016-12-1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或思想品质教育,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一、在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时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因为学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教学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里。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让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找准教材中的内容与德育的结合点。例如,在教《许世友四跪慈母》一文中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挚的母子情,让学生意识到亲情的可贵;在《囚歌》中,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在读中去体会叶挺这种即便让敌人砍下他的头,也发誓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豪情。 三、在作业训练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同一时间把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思想品德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文教人”“借事育人”,不断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的心田。 四、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优化学生心理,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对培养健康心理有裨益。比如我在五年级第二学期中开办了“故事会”主题活动,学生踊跃发言,连班里平时语文最差的一位同学手也举得老高,而她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从此,这位同学大大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不健康心理也摒弃了,现在这位同学的成绩已居班级中游。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施展提供了大舞台,它既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又可以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总的来说,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本着“育人第一”的原则,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辛勤地播撒德育的种子,就一定能够使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