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语文课堂时间:2016-1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表现空间,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 宁山路小学将其“辽绣”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升旗仪式、社团活动、班会,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学科课中的渗透,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 延展课堂空间 提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有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没有特别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但在延展语文课的内容上,我们老师可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课堂上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学生自主研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成长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过程都是一部好的教育素材。比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青花》一课,如果只局限于课本的教学目标,那么只要求学生能被这些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所感染。但文中第一没有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感染学生的程度又有局限性,感受的深度不如生活在我们面前的人和事真实生动。我们学校引进的“辽绣”项目,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晓霞大师的成长过程,进一步了解“辽绣”传承人的成长史及成功历程。学生们的脸上都流露出一种自豪、一种骄傲!同学们徜徉在悠久历史、丰富内涵集艺术文化、正气、审美等多元化教育平台中,必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 促进活动效能 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为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在由班级承办的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升旗仪式中,把何晓霞老师请进校园、请进课堂,孩子们在语文课上了解到了许多关于非遗知识,尤其是对何晓霞老师作为“辽绣”传承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仪式上,同学们各个自信满满,为全校师生展现了一台完美的非遗教育活动“盛宴”。学生们在品味非遗文化大餐的同时,感悟到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以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非遗升旗仪式由于效果好、影响面广,被“华商晨报”等多家媒体给予报道。 3. 提升写作能力 培养综合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只有抓住真实生活这个“源”,才能解决语文课上作文这个“流”。 非遗作为一种人、物、景密切关联的特征,自己也可积极参与,有其生动多彩性,再加上身边的人、事、景,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入情入景,趣味无穷,犹如找到了“源”。课后又参观了学校举办的何晓霞作品展,同学们被眼前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何晓霞的辽绣震惊了,感受到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当自己刺绣的雏形作品展现在自己的眼前时,更是欣喜若狂。学生们在学习、动手动脑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懂得了只有坚持,用心努力的人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样的语文课又有谁会没有兴趣呢?在写作中又怎能不被笔下的人、事、物所感动!学生走出写作难的困境,是因为教者找到了写作的源泉,那就是有经历、有兴趣、有感受、有写作欲望。在各班举办的《走近名家 了解非遗 感受辽绣》征文比赛基础之上,宁山路小学举办了一次全校性征文大赛。当学校把一张张图文并茂的精美文篇的征文作品,以《弘扬传统文化 体验魅力辽绣 绣美书香校园》为主题的展板展出时,相信每位学生都是一次民族传统文化的震撼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足以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实践证明,坚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塑造人的心灵,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担当、学会坚持、学会欣赏,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