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生活

时间:2016-12-15     作者: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中学 王艳慧【转载】   阅读

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从事语文教学转眼已7年,语文的酸甜苦辣倒也遍尝,但前期却总有一种身在围城中的闷热纠结之感。

直到有一天,不得不审视,才发现双重围墙毅然伫立于面前:

这第一重围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课改初期的“人文性”片面地强调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我也不例外地在课堂的“光电声色”和“人文性”中渐渐迷失,甚至于把语文演绎为各种技巧技能训练,用大量的习题来替代学生生动、积极的语文实践。之后,发现学生的考试分数在下降,于是第二重围墙在我心中形成,那就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学生、家长、校长都要分数保升学,而我,也要分数保社会评价。

恰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我当即决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入手,实现一种教育的“平衡”。

“目标”找到了,路径似乎也有了,剩下的就是一次自我的突围——

第一层改革——课程,推动学生语文素养。

我试图用课程的变化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瞄准学生的语文生活,除了用好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外,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多动笔、多动嘴、多沟通、多交流;不断丰富并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主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层改革——阅读,拓宽生活语文的宽度。

学生到了初中,应由识字为主变为阅读为主,尤其是课外名著阅读,应成为他们的重要课程,但长期以来,学生的这种阅读遭遇了种种阻碍,家长反对,甚至老师也反对;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时间等等。这项工作最初可以说是艰苦卓绝的,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第三层改革——练笔,挖掘生活语文的深度。

对于很多人来说,让学生“写”是个难题,但是我们的练笔内容却是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的,“练笔”的内容有“续写”“改写”“仿写”“读后感”“叙事”等各种形式。

有人说,当下的学生太缺少生活了,我们认为更缺少的是发现生活美的眼睛,应试的背景下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麻木。然而,更缺少的是语文思维,缺少观察生活的“火眼金睛”,写作、持续的写作,正是在锻炼学生这一双洞彻生活真谛的眼睛。

陶行之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就是教育”,我们说,生活就是语文。作为一介普通的语文人,我正在将自己从最初的双重围墙慢慢突围出来,因为有了语文的新课改,才有了这样一次重生!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