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时间:2016-12-01 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标题中点拔渗透 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文章题目引人暇思。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不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而是灭绝人性的枪声,这是法西斯残杀无辜百姓时,克拉库耶伐次的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次呼唤,这也是对法西斯惨绝人寰的暴行的最有力控诉。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亦得以彰显。可见,从含义深刻、统领全篇的标题点拔入手,可以顺利地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二、在细节中渗透 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正是德育渗透的特点吗?潜移默化,细致入微。我们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表现,努力创设一种和谐互信的教育氛围,选择恰当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之以诚,力图将自己精心酝酿的德育“春风”吹向学生的心田,让不良的言行迎“春风”而化止。同时,要想潜移成功,润物见效,教师还要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三、在名言警句中渗透 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的。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更是让人心动。讲到这些我进行了点播,古人尚能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早被文章塑造的形象所感染,这样一激发,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欲望,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强烈的爱国之情顿时溢满了课堂。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在课堂评价中渗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老师应该注重激励注重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在写作中渗透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窗户,写作讲评时,我引导学生朝着“阳光”“鲜花”的方向发展,即要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亮点,展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张扬个性之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告别了过去的苦恼与压抑,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快乐,大家都深刻体会到:写作就像飞鸟在湛蓝的天空中划过的那一丝灵动,自然、美丽、脱俗。 总之,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教他们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积极的追求、全新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牢牢把握语文教学这一环节,联系现实生活,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德育的春风去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课堂,美化学生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