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技巧时间:2016-12-01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许多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乏课堂提问的认识,没有精心地准备课堂提问内容,致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问题互动显得非常随便,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还有一些教师单纯追求课堂效果,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难易程度调配不均,容易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的信心。 2.课堂提问缺乏发散性。现在的高中课堂提问模式中,只要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整个提问过程就算结束,其实学生只回答了问题却没有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容易让学生形成片面追求结论而忽略过程的学习风气,不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逻辑论证的习惯。 3.课堂提问缺乏实效性。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容易忽视学生的年龄、性别、出生地等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实效性不高。 4.课堂提问缺乏生活性,趣味性。很多高中教师在课堂中老是照本宣科,提问没有新颖性,趣味性,学生感到乏味无趣。问题设置没有生活化,学生学的东西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去应用。 二、如何设计好提问 1.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提问的内在意图要清楚,明确“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以什么方式去提”,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还要研究提问的目的。使得每一次提问都有意义。提问要把握学生固有的认识和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他们发现这一矛盾,才会真正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思,否则就等于白问。 2.提问要有启发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这就要教师“提问”要在启发上下功夫,富有启发的“问”,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给学生指出思维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提问要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 3.提问要深浅适度。对难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提问时应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这样的提问常常没有或很少具有启发性,提问过难非但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提问要体现发散性特点。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形式过于单一死板,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发散性问答正是为了克服传统数学课堂的弊端而提出的。这种提问方式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允许向外扩展,并且可以由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作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围绕“结果”开展,而是重点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 5.提问要灵活多变。一堂课好的数学课,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交流中出现一些备课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现场设计一些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即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2)集体回答——由全班学生集体回答某个问题 (3)小组讨论——设定小组,由小组成员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4)整体讨论——由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某个问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5)答辩讨论——由某个学生自行设问,其他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6)坐标问答——建立坐标系,教师点坐标,对应学生回答 (7)流水作答——由学生之间轮流回答问题 (8)男女对答——按性别分开,男女互问互答 总之,从不同角度提问学生,使学生有新鲜感,经常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适当地引、寻、深、发、堵、查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 段。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去思维, 而且可沟通师生间情感,创造活跃的教学气氛。提问还须注意切中要害,难易适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