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语文“快乐教学”的尝试时间:2016-11-29 摘 要:面对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生语文水平低的现状,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首先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培养兴趣,可以通过创设音乐沙龙、借助影视媒体、引入IQ擂台、感受快乐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中享受快乐学习。 关键词:语文 兴趣 创新 快乐 早在二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的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在教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语文的现状并没有得到什么根本的改变。时至今日,我们的课堂,可以说仍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以浓厚、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来激活我们语文课堂。 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构建语文教学“快乐45”的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音乐沙龙,激活语文课堂氛围 文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审美,是美的感受,是美的鉴赏,是美的创造。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正具有了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针对绝大多数中学生酷爱音乐、喜爱唱歌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找到了语文与音乐的切入点,创设了语文课堂“音乐沙龙”,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有利条件,在每一学期开始之前把与本学期课文有关的不同类型音乐下载和收集起来,应用到不同体裁的文本课堂教学中,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实效提高。如《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这是一篇弘扬激荡的生命,歌颂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本文气势恢宏,词语简洁,语句铿锵节奏鲜明,表明了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而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的情景。对本文的教学,不少的老师主要采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文章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疾猛的节奏特点的教学方法。我在朗读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音乐手段,选择《锦绣中华》,此曲在气势、节奏等形式上有共通的地方,在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上也有相通的地方。我在上《安塞腰鼓》之前,先放全曲,以求引人入胜。这首乐曲所蕴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每一根神经都“动”起来了,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了。我因势利导,随即提出来要求,要学生听后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以乐曲带入新课,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同时也就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一个铺垫。在我表情范读文章,学生配乐小声跟读之后。我又提出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关键词来表达出感悟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热烈、豪放”等总体印象。我再次播放《锦绣中华》,让学生边听边默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准备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讨论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高原人跟文中恢宏气势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到黄土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领悟到黄土高原人“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豪迈气概。课堂小结后再次播放《锦绣中华》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整个课堂构成了一幅以“音乐”为基调,师生互动式“沙龙”为主线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学生不仅学到文本的知识,而且还陶冶了审美情趣,并领会到了黄土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与之生成的民族自豪感。课后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兴奋不已。 从这些探索性的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辅之以音乐艺术,能在一定范围达到这一目的。这不失为一种颇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借助影视媒体,深化语文的学习内容 如何还语文课本真,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值得探索的问题。新课标的颁布,我们的课改找到了理论依据,大胆地将优秀电影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定会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从九年级开始,尤其是到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合理的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的欣赏结合起来,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要清醒地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是关键,即要以影视作品作为阅读的迁移和深化,不能让学生过分地依赖电影电视的趣味性,而放松了对小说语言的解读。这是因为当今的青少年他们本身都是在形象艺术中长大的,如果过分地强调影视的欣赏,那么就会淡化语言艺术的欣赏,这就不能达到语言艺术欣赏的目的。 1.先解读文本,再欣赏电影电视,以此作为一种欣赏的延伸,使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持久,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如上九年级语文小说单元中的《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小说《智取生辰纲》后,再看电视《水浒》连续剧的片断,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将杨志、林冲、鲁智深三个形象进行比较,从中看出三个人物的遭遇、思想意识和解级出身上都不同,也就是他们的出身不同那么他们的立身行事也就不同,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特点。 2.对于难以解读的内容,借助电影电视,可以帮助解读文本。 如在欣赏小说的语言特点时,一般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二是小说的叙述语言,带有作家本人的语言风格。有的小说从语言上较难理解,可通过画面来帮助理解小说的内容。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形象。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阿Q正传》时,由于鲁迅的叙述语言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小说的序言部分,关于给阿Q起名的一节,但是学生看了电影就很容易理解,电影改编的很好,将这一节由演鲁迅的演员自己叙述,并穿插了阿Q的表演,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很容易理解了阿Q 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再者电影中阿Q个性化的语言被演员严顺开演绎得惟妙惟肖,学生很容易理解小说幽默夸张的语言特点。 三、引入IQ擂台,培养学习语文的竞争意识 IQ即智商,它表现为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水平。语文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竞争的规律,感受竞争的压力,培养他们的心理耐力和创新能力。IQ擂台就是为培养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创新”而创设的一种教学形式。 IQ擂台由师生共同参与,一名学生为擂主,语文教师为裁判,班上其他同学均有机会挑战擂主。第一任擂主由语文科代表担任。课堂上,我适时插入“攻擂”环节,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教师设问、其他学生提问的竞答形式,守擂者和攻擂者相互提问的问答形式,再根据答题结果统计得分,决出下一任擂主。IQ擂台,有利于学生“学会竞争”,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学习风气,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能力。 在IQ擂台里我不但注重对学生语基知识的考查,而且更注重激发思维,鼓励争鸣,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创新”的目的。如讲七年级活动课《我也追“星”》时,穿插“攻擂”环节。当问及“追星的利与弊”时,擂主和攻擂者表现得非常踊跃。擂主先举手取得优先权,他赞成追星,他认为:“崇拜一个明星,就会以他(她)为榜样去激发自己,自然地去学习敬业爱业的精神、刻苦奋斗的品质。从这方面来看,追星是有利的。看得出擂主很有想法。攻擂者认为:“盲目崇拜、狂热追求、刻意模仿明星,如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消耗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大量的金钱,影响正常的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这方面看,追星是有弊的。”我灵活记分,给擂主和攻擂者都加上了宝贵的10分,这时其他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好不热闹!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感受快乐体验,加强语文与生活的沟通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让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的策略,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如在讲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时是这样设计和教学的。课前,我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去登学校后山,事先要求学生分组观察、体验,并“认养”树木、草地。教学实施中我首先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随即,我适时地展开小组交流: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 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然后让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最后请春、夏、秋、冬四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要求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堂教学就在我的设计中自然的展开。学生在此前走进自然的登山活动中,已经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课前也主动地完成了老师的预习任务。课堂上大家交流踊跃,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都能表达出各自代表季节的景物特点,并能由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哲思,表现出很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歧之间的争论也是唇枪舌剑,各不退让,气氛十分活跃。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这个火把需要点燃的正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就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组织课堂的艺术与技巧,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相关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使我们的语文课的教学真正成为一种赏心悦目、充满魅力的艺术,真正成为令学生向往的“快乐45”。 参考文献: 1.许玉兰《关于“大语文”教育的新思考》 2.赖瑞禹《还语文教育以本真》 3.于年河、许建中《中学语文教育概论》 4.谭德华 《语文的特点与语文教学》 5.《福建教育》(期刊 2005、9,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