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浅谈语文学科的教学创新

时间:2016-09-12     作者:马海琴【转载】   阅读

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动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语文教学的创新应贯穿到与学生有关每一个环节中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开发学生的质疑问题的创新能力,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读书要“存疑”。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上学生的质疑问难,要加以鼓励,要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例如我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三个事例是作者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在哪些方面有代表性呢?这时,教师应立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看这三个事例的时间、地点、人和事相同吗?这三个事例分别表现出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崇高品质?这样我把学生深深的引入到对课文的品析中来,很好的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积极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3?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擂合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四年级学生就表演了课本剧《山沟的孩子》、《刻舟求剑》、《东郭先生和狼》等故事。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就让学生画出各种水果,并写上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水果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在评价上下功夫,让创新更具理性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应树立有意识的发展性主评价观,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如,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课文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学生依据课文描述的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教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敢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四、在语文实践中强化创新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确实,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快乐。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

⒈利用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⒉通过编课本剧、话剧等活动形式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⒊通过读书活动和读书征文比赛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学科优势,以教学为主渠道,课堂为主阵地,辅以必要的学生自学和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