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引导策略时间:2016-09-12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思考的广度、探究的深度应是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怎样提高合作共同体组员参与的质量和效度,这是我们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参与课堂的最佳状态。 1.民主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语文课堂应为师生提供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能够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才会轻松愉快地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好学乐学的情境——让学生有参与的欲望。创设乐学好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增加学生参与欲望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学生导入乐学情境。语文教学,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认真挖掘,充分利用。 3.感受成功的情境——让学生保持参与的激情。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的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满足上。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成就感,强化其参与的动机。成功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开始。 二、避免学生的无效参与。解决了学生如何主动参与的问题,还应努力避免学生的无效参与,注重学生参与质量和效度的提高。 1.把握问题的难易度。眼下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得以??常运用,但是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有疑问,无论困难还是容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意义的问题,也要让学生热闹地“折腾”一番,结果学生毫无主动参与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中,不是讲闲话、做小动作,就是无精打采、缄默不语,甚至昏昏欲睡。这样很容易使主体参与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遗失或忽视,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悖于主体参与的初衷。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必须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让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的感觉。 2.学生的参与要有准备。课堂教学由于时间有限,为了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老师容易犯急躁的毛病,遇到问题,比如学生的预习不充分,预习提案完成马虎,遇到问题冷场了。很容易忽视引导学生努力读书,认真思考这一重要环节,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立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生由于没有主动参与的准备——缺乏必要的熟悉内容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自然是“思而不学则殆”了,在参与过程中,由于没有个体的熟读精思,缺乏主动参与的准备,所讨论的结果既不成熟,也没有深度,更加难以有什么创造性,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思维缺陷,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培养,成了表面上的自主,实质上却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认真思考。 3.保证学生参与的时间。同样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老师急于想完成预先准备的教学任务,往往刚把问题抛出,学生有时可能还没有缓过神来,就命令他们草草收场,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以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状态,结果没能全员参与,探究问题也是浅尝辄止,自然达不到主动参与的效果。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参与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对小组合作讨论,要有组织、有层次、有步骤,做到活而不乱,要交给学生方法,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让他们学会倾听,会辩论,能质疑,能补充,真正学会参与。 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必须是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真正成为“当家作主”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以上两点应是许多工作中的根本,如果能将这两点做好,有理由相信:学生主体参与会做得更好,距高效课堂也更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