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综合实践主题的发掘与设计时间:2015-08-21 从性质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强调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有时也被称作“经验课程”;是一种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与互补性、有着自己独特教育功能的课程形态,它代表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结构性的突破。 小学综合实践必须将相关学科中分布的有关知识有机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主题,以这个主题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开展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鲜明,呈现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景背景下,学生根据学习主题,个性化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这样就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如何发掘和设计小学综合实践的主题呢? 一、依托教材,生发主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小学的教材编排都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构建有关的知识。注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知识的含义。注意安排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初步感受综合实践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只是解决问题的乐趣提供了素材。注意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因此,在设计“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时要充分考虑教材中已有的、可利用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整合语文、科学、美术、品德等课程,深入挖掘、发展主题内涵,使构建的“综合实践学习主题”能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更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 例如,在“认识我们的学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整合了数学,美术,语文,音乐等多门的学科,让学生学生去估算,并测量学校的面积,然后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我们的学校。这样,我们的课程不再是仅限于传统概念灌输和运算的课程了,而是让综合实践活动更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这样的活动,超过了单一学科的范围,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组合,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同学们感受到博大多彩的文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其学习素养。 二、关注生活,挖掘主题 新课标强调书本学习应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倡导学生关注生活,能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学,在玩中学,在活动中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好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的主题。 在结合学生的生活构建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时,应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着重进行两种形态的处理:一是以生活情境为主线全面重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二是在教材内容中引入生活情境。在主题学习时也应该考虑下面两个维度:一是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二是把学习延伸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与生活相结合的综合实践主题可以统领一堂课、几堂课的教学,甚至可以统领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教学。 在开展“春游”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结合学校准备组织学生春游这一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春游路线,分组制定春游方案,计算春游的车费等等,指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研究不同的活动主题,一、二年级学生“寻找美丽的春天”, 三、四年级学生“设计春游路线”,五、六年级学生“春游带来的思考”,每个年级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融合学科,提炼主题 综合实践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应与音乐、美术、科学、品德等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去领略跨越学科的文化精彩。小学综合实践主题的确立,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理、年龄、知识、阅历等方面的特点,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知识的内涵,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识的精彩。如:“古诗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活动中,出示古诗1、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问:①这首诗中哪个字出现得最多?它共用了几个?②这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③请你找一首诗,要求诗中的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的10﹪。2、有“李白买酒”诗云:“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是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请问壶中原有多少酒?3. 回文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有“回文联”、“回文诗”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数学有也有回文数,如:1991, 2 002;12×231=132×21,18×891=198×81等,在探究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数学上学不到古诗知识,文学兴趣与素养悄然提升。 四、突破时空,构建主题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其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包括课堂的学习活动,也要把学习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应包括广阔的日常生活中的有意识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把学习内容放在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有机联结课堂与社会,引导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故事,古今中外的童话、民谣等,这样就可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大量的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利用课内课外收集的信息自主地构建综合实践主题,并使教材内容从有限性向学习内容的无限性变迁,教学时间从有限性向学习时间的无限性延伸,使学生的学习始于课堂,走出课堂,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文化,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例如在第一学段一年级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知识时,构建“玩积木”的主题,出示一幅小朋友在玩积木的情境图,其中有圆柱、球、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图并提问:“你想说什么?”在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搭一搭,滚一滚,叠一叠”等活动,初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几何属性,初步认识球、圆柱、长方体和立方体。 第二学段(4—6年级)时,从课外的信息中构建“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家乡巨变”的学习主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供一些主题信息,如提供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增长部分内容及未来展望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猜想、验证,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初步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如学完“年、月、日”后可让学生带着“年历知多少”进行观察调查,课中以“月历知多少”进行交流质疑,课后以“创意大比拼”(选择以下的一种进行设计:1、制作月历表。2、为月历表设计广告词。3、制作月历知识剪贴小报。4、上网查找资料。)为延伸拓展,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活动、个体与他人、人与自然、社会作了有机的整合。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全时空领域快乐的学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和学习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