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荡心灵的情境教育时间:2015-07-09 李吉林用情境教育的实践对教育真谛作出了朴实的回应: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引领学生走向仁爱、走向善良、走向智慧。 情境教育是源于实践的教育。李吉林自登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一边不知疲倦地向上攀登,刻苦钻研教育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阐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思想,启发李吉林由“景”入“境”,揭示出“儿童的语言表达离不开情感与客观外物”这一规律。她大胆吸收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由此形成的“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一边满怀深情地向下深入,走进课堂“增知识”、深入课堂“长才干”、扎根课堂“作贡献”。首先,以丰富的教学实践为情境教学觅得源头活水。李吉林认为,儿童母语教学要“善于摆脱成人化的先验模式”。通过大量观察和仔细研究,她发现“儿童的语言表达”需要“情感”开路、直观“外物”承载,由此创造性地开辟了“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发展智力”的道路。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教学对话中,李吉林独创性地“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系统地创设“以生活展现、以图画展现、以音乐渲染、以表演体会、以实物演示、以语言描绘”的情境,收获了“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成果。其次,以灵动的教学实践为情境教育获得持续动力。李吉林曾说:“越研究,我越发现自己只是窥探到儿童学习秘密的一角。”她在总结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观察周围世界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激发情感为动因、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情境教学五要素后,直觉告诉她“五要素”具有普适性。为此,她又义无反顾地推进“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迈进,从“情境德育”“情境音体美”“情境数学”中,构建了“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强化主体意识、着力创新实践”的操作模式,实现了情境教育的又一次突破。再次,以鲜活的教学实践为情境课程提供评价尺度。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结出了丰硕成果。历经5年的第一轮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结束时,李吉林所教的五年制小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六年制小学生一起参加统考,其合格率为100%,作文优秀率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2倍,阅读优秀率是全区平均水平的5倍。 情境教育是始于问题的教育。问题、活动、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三块基石”。在李吉林的眼里,问题不是麻烦,每个问题都蕴含着解决的“种子”。她针对小学生写作文的苦恼,从“美”切入,创设直观形式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情境,让儿童在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感受语言形象,体验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天地。李吉林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接生婆”,认为“它能助产新思想的诞生”。如何回答和解决“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问题,成为李吉林矢志不渝的追求。正因如此,情境教育突破了传统封闭式教育,解决了单纯符号化认知使儿童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发展受到压抑、潜能未被有效开发的问题。李吉林深知,教学中的问题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如何从发现问题中汲取智慧,从解决问题中获取力量,却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她乐于“悬思”、敢于“苦索”、善于 “顿悟”,以“望尽天涯路”的开阔视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顽强毅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定韧劲,收获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无比喜悦,使认识“大道至简”、超越感性,让情境教学“破茧成蝶”;使操作“大音希声”、走近学生,让情境教育“凤凰涅槃”。她用新视野审视教学新变化,探索出完整的情境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她用新观念拓宽教改新思路,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主张;她用新办法解决实践新问题,开发了情境课程的四大领域,建构了开放的学习系统。 情境教育是“道始于情”的教育。情是生命的灵魂,教育因情而精彩。教育只有“通情”,方可“达理”。离开情,教育就没有韵调和意义,教学就没有温馨和动力。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的话,那么情境教育就是滋润“生长”的载体、呵护“生长”的通道,它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具有个性的方式方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知识与情境依存,儿童与情境互动”。一是以春风化雨般的“情”,滋润学生的自然成长。 “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李吉林善于聆听学生内在时钟自然的、伟大的嘀嗒之声,让学生顺应天性,静静地、专注地、有节奏地、慢慢地生长,呈现出“自然历史的过程”的精彩,不求立竿见影,不拔苗助长。她把学生带出校门,走向大自然:春天,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秋天,带孩子们去捡秋叶,留下“秋姑娘的影子”;寒冬来了,带孩子们去感受“冬爷爷的礼物”……二是以春色撩人般的“情”,启迪学生自己成长。生长是自己的事情,既不可复制,也不可替代。李吉林认为,教育的崇高在于通过自我教育促进自己成长。她欣赏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名言“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生长”“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在二年级语文教学改革中,她开发出“口头作文”“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独创作文样式,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学生乐此不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以春诵夏弦般的“情”,促进学生自由成长。自由成长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李吉林认为,课堂的使命是发现学生、解放学生、激励学生和发展学生,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西塞罗所期待的“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的状态。四是以春笋拔节般的“情”,推动学生自觉成长。情境教育是将“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那虔诚的宗教性”的烙印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收获“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的果实,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国家民族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情境教育是根植于美的教育。在李吉林的眼中,“美是教育的本质”“美是教育面对的永恒主题”。她透悟“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情境教育聚焦于解决“缺少发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中发现美、用自己的本真体悟美、用自己的尺子欣赏美、用自己的超然珍爱美、用自己的行为创造美。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情境教育的要义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以艺术之美提升学生、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她认为,“小学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情境教育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美育成为伴于学生终身的教育。在推进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跨越的过程中,李吉林特别强调挖掘隐于具体学科中美的元素。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同样散发出诱人的芳香,这就是“在美的情境教学中,儿童普遍生成热烈的情感,内心愉悦,容易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三十多年的潜心实践和研究,情境教育探索出“择美构境,以境生情,以情启智,情感与认知结合,引导儿童在情境中学、思、行、治,促其素质全面发展”的道路,让学生进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激荡心灵的情境教育,简洁却韵味悠长,入俗却卓尔不群,落地却纤尘不染,引领却非孤芳自赏。情境教育作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源于李吉林“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和“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时代期待着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李吉林老师与钟情于情境教育的人一道,为情境教育的传扬而振奋,为情境教育的传递而享受,为情境教育的传承而担当,共创情境教育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