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美国大学不惜重金改造本科时间:2014-11-24 改革精髓:让学生参与“创造新知识” 不论是让大牌教授组成教学团队开设研讨课,还是增加课外考察、访谈项目,无疑都会增加学生对课堂参与的新鲜感,问题是对大学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经费投入。说得简单些,原本一节课只要给一个老师课时费,如今可能要给5个大牌教授课时费,单这一点,课程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 以“Bass连接”项目为例,杜克为之专款投入500万美金,主要来自Bass基金捐赠。与之相配的另一项改革项目 “杜克参与行动”(DukeEngage)在2007年启动,用于支持本科生在暑假期间在美国或其它国际组织里开展社会实践,由比尔与梅琳达·盖兹基金会和杜克基金会共同支持。今年夏天,超过2800杜克本科生志愿在五大洲参加了79个国家的各类实践活动。 如同美国其他顶尖学府,杜克为本科教育“改造”似乎不惜血本,在诺维奇看来,这种态度源于本科教育在美国大学里的特殊地位。 “美国有许多科研型大学,教师的时间被分成本科、研究生教学,科研等多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顶尖大学对本科是一如既往地重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会给一年级学生上导论课。在杜克也是这样,尽管我们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很有名,但你会发现本科学院永远是校园核心。”诺维奇说,美国大学将本科视为自身教育质量的核心竞争,为此不惜真金白银地砸下去。 “并且,很重要的一点,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这种变革。”诺维奇强调,“我们来看看美国教育改革的演变历程,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在讲台上做报告,学生坐着听、记笔记;此后很多年,美式教育不断强调教育要‘有所反馈’,鼓励学生提问甚至挑战老师。而如今,我们开始探索要求师生组成团队一起学习、探索未知。” 师生共同学习、解开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获得知识,也可以参与到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诺维奇说,教师作为知识发布者的角色已经被网络打破。 问答诺维奇 和自己差异大的人交往越多,越成功! 最新的U.S.News 2015年美国大学排名上,杜克大学位居第八,紧随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哥大、斯坦福、芝大、麻省理工学院,并将宾大、达特茅斯、康奈尔、布朗等常春藤名校甩在身后。有意思的是,建于1838年的杜克大学,在美国前十名大学里竟是最年轻的。面对东部传统强校,“小弟”如何逆袭,在斯蒂夫·诺维奇看来,就是甩开历史羁绊,不断改革。 记者:杜克本科改革的亮点是让教师组团上课,让教授们合作容易么? 诺维奇:我们总说教授、科学家比较自大,但在杜克没有。我在这里度过了27年,即便当助教时,我也认为想法可以被教授倾听。我想,不自我,是教师们合作的前提。 另外,我想谈谈杜克的氛围。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这里,我几乎从不打领带,穿着随意。我想唯一和杜克差不多的地方就是斯坦福了。相比东北地区的学校,我们的氛围更轻松。我认为也是这点,让我们可以打破陈规,富有创意地想如何改变教育。比如,让不同专业的教师“打破围墙”,我们认为让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师生走到一起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国际学生这么感兴趣,对中国学生这么感兴趣。 记者:这种“多样化”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 诺维奇:要上杜克等私立大学的学费不便宜,但我们不希望因此与一些家境并不优越的孩子失之交臂。我们对美国本地学生、国际学生都慢慢在推进资助计划。为什么要砸钱让不同阶层的孩子进杜克,为了多样化?这样说还太简单。事实上我们有数据支撑——我是一个科学家,所以我喜欢数据。我们追踪学生就发现,学生和自己背景不同的学生交往越多,成就越高。这里说的不同背景包括国籍、家庭层次、地域、文化、语言等。为此,我们还发表论文。所以,我们会不遗余力地让学生群体变得多样化。 记者:在改革中你们十分强调“师生共同学习”,用意是什么? 诺维奇:我最新的研究里有本科生参与,也是中国人。这在杜克是很正常的现象,团队里本科生、研究生、老师一起做研究、探索。我想这应了中国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生共同学习时,你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教给学生方法。想一想,如果你教育学生如何创造新知识,那么他们会一辈子都自我学习,这才是优质教育的王牌之道。 记者: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率连年走低,杜克在寻找什么样的本科生? 诺维奇:首先,你的学业要很棒,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是满分选手。如果我们要录取SAT满分学生,那我们开出比现在多3倍的课堂都不够装——每年,SAT满分学生申请杜克的太多了。想象下,如果一个课堂全是这些满分学生,将变得多么无趣。因此,我们也会考虑那些学术不是那么强,但有特长的人。所以我说,招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会拿着一把尺子去比较学生。有的学生来自北京、上海、纽约等大城市,也有学生来自奥克拉荷马的边远小城,他们经历有限,眼界有限,如果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希望了解学生在他们所在的环境里,是否会不断拓展自己。 我们也在寻找富有激情的学生。不论美国还是国际学生,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有很好的学业表现、课外活动与社团、你会感受到他们醉心于构建一份完美简历,这不是坏事,但我们看重的是,他们真的在寻找一个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为了优秀而优秀。比如有个学生来自中国,他说我认为中国有一些地方可以改变,我希望通过教育充实自我,为改变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才是教育的意义,借助教育,让下一代变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