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国际范儿”

时间:2014-11-12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报   阅读

  周满生认为,避免我国高中的国际课程班走入歧路,要注意“四不”。第一,公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不是外国大学的预科班;第二,高中国际班不是国际教育机构的招生办,中国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上大学;第三,国际课程班不应该成为中介机构的广告牌,与中介互相分成;第四,国际课程班不是“教育产业化”的渠道。“公办学校一定要做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引领人,将国际通行的课程方向和基础教育优势相结合,助推本土教改,补本土教育之短板。”

  呼唤更多海归加盟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考量的不仅是教育的硬件设施,也考量教育的软件实力。师资就是软件中的核心要素。没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也不可能实现。

  在此次论坛中,专家就师资队伍的国际化问题展开讨论。有专家提出,目前真正懂国际教育的管理者较少;借鉴国外教育的资源造就一批师资队伍并不容易;由于缺乏政策规范,很多外教没有教师资格证。

  “如果将中国的国际学校比喻成一个舞台,这一舞台主角却是外国人。”康长运说:“这样是做不出我们想要的国际教育的。”

  要想教出“中学西用”的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有过硬的国际化师资和管理队伍。尹后庆认为,“目前缺少的一是了解国外课程的专家队伍,二是能够参与国际教学的教师队伍,三是具有国际课程实施与管理经验的校长队伍。这也是当前我们要着力培养的三支队伍。”

  过去在这一领域我国长期依靠引进外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目前来华任教的外国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流动性大,单方面提高门槛又必然造成聘用成本的提升。国内传统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在外语语言能力及对国外教育模式的了解程度上显然还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外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又不具备教师资格。因此,最能平衡各方利弊、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及管理队伍层次的,就是有过国外教学经验的留学回国人员。

  与会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留学回国人员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优势。出国留学既培养了他们的学识素养、教研能力,更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接触和感受国外教育,最重要的是在人生阅历、适应能力、自理能力及心态方面变得更加成熟。这些人接受了东西方的双重教育,了解和适应中国国情,懂得西方教育优劣势。他们的身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同时具备西方思维,他们正是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最需要的乘风破浪者。这样一批海归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必然成为巨大推动力与革新力,带领中国基础教育师资及管理队伍迈上新台阶。

  目前在国内,已有国际学校设立了“40,40,20”的师资结构,即40%外籍教师,40%海归教师,20%的中教双语教师,效果良好。教育部国际司出国留学工作处处长徐培祥表示,要让“学得好、回得来、用得上、信得过”的优秀海归,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生力军。

  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更多合适的人才,显然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事实上,基础教育层面对留学人才需求之大,发展前景之宽阔,并没有被广大留学人员真正意识到。这就需要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更多海外留学人员关注和加入中国基础教育行列。

  希望有更多的海归从事基础教育事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副校长马成表示,“我们想让有经历、有经验的人回到学校的体制内,组建一个‘诚信联盟’组织,服务每一个想上大学的人。我们现在有外国人参与,但如果有更多有梦想的年轻海归加盟,我们会做得更好。”

 

共有4页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