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国际范儿”时间:2014-11-12 王素认为,衡量教育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溯源。基础教育国际化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国际化素养的过程。“国际素养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非常核心的要素。”学校所有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因此,在基础教育国际化测评体系的评价标准中,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成分的多元化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许多测评指标也都指向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素养。 周满生明确反对将以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学校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他认为,“必须把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放在核心地位。不论是国际学校还是普通高中,一定要有一套系统的讲授国际课程、培养国际教师的方案。”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许多地区逐渐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力量太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力,不具备辐射区域的效应。但是如果以省、市为主体推进教育国际化,范围又太大,无法落在实处。基础教育国际化,更适合在区域范围内展开,以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成都已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区(市)县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各级政府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建立起基于数据管理的科学监测评估体系。 据王素介绍,基础教育国际化质量与评价体系中,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环境、投入、过程和结果这几个方面综合考量。其中,区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涉及当地经济背景、政策与规划。在区域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地方组织与领导、经费与资源状况,以及课程与教学、师资建设、国际交流、国际项目的分布情况,等等,都是考量的要点,但最终的检验结果还是体现在学生国际素养和教师国际素养上。 国际班并非教育国际化捷径 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使得高中国际班在全国各地十分红火,有人认为,这不失为一种融入世界的教育国际化捷径。 实际上,部分地区的普通高中开设了以出国为导向的国际班,满足了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多样化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常规教学带来了影响。由于缺乏政策规范,国际班在师资安排、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等方面遇到新挑战。部分课程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且收费高昂,使高中国际班引起了社会争议。 尹后庆认为,很多高中开设国际班的动机十分复杂,有的是出于提高学校声望,有的是为提高经济效益,也确有一部分学校希望借此来推进教改、课改,提高教育质量。但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公立学校国际部都是采取和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办学,第三方除了学费分成,还包括留学项目咨询。中介机构的利益补偿与利益趋向,导致这些国际班办学相对独立,国际班与普通班的师资、课程、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难以充分互通共享,国际班的优质资源无法在全校形成辐射。 如果只是在高中办国际班,只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水平,谈不上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为了满足升学需要,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语言和国际课程的学习上,对出国留学没有直接影响的国家必修课程无形之中被忽视了,学生都在突击准备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国际教育沦落为了“洋应试”。事实上,放弃中方课程、追求国际课程的做法,虽然对申请国外大学有利,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