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国际范儿”

时间:2014-11-12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报   阅读

  “教育国际化始终面临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的挑战。”周满生特别强调:“教育国际化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本国教育特色基础之上的,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是突显。”

  中西文化差异很大,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实现英语的读写交流,这不是成功的教育结果。据统计,去年国内各类英语教学机构共招收3.6亿名学生。中国许多英语教育单纯停留在语言教学方面,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推行教育国际化,中国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培养其国际化眼光,以增强自信、培养领导才能。康长运直言,“如果我们的国际教育还是停留在教语言的水平,我们的国际教育就毁了。”

  在课程里与世界“对话”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深入,国际课程纷至沓来,刚刚起步的中国国际学校、国际课程班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目前,在课程体系上出现了两派:一派是中西课程以不同比例进行,一派则几乎全是西式课程,教师全是外教,教材全是进口,中国的政治、历史基本不教。因为没有公认的标准,有些国际学校、国际课程班对中式课程尽可能地进行压缩,甚至完全舍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认为,国际合作办学把国外的课程直接搬到中国来,对于少部分学校来说,做这样的尝试是可以的,但是对绝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公办学校来说,提供的课程应该是“国际标准的课程”,而不是照搬国外的课程。

  “时下盛行的高中国际课程班完全实施国外课程,会存在‘教育主权’问题。”尹后庆认为,在引进国外课程的时候,一是要处理好“基础”与“国际”的关系,做到“基础为本,国际为用”;二是要处理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对此,上海已经在政策探索上先行一步,拟定了有关国际课程的政策框架与思路,强调建立国外课程准入审核机制。他们特别明确,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必须使用中国教材。但是,具体到这4门国家课程怎么保质保量,进入国际课程体系怎么实施,仍需要深入探索。

  王素认为,课程建设的着眼点更多地应该放在“建设国际水准的课程和引进国际通行的、大家认同的理念教学方式。但是从内容来讲,它应该是本土化的”。

  目前,很多学校在本土化课程设置上,参照国际理念,吸纳国际优质资源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把引进教材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40多种校本教材参照引进教材编写,为有意进入高中国际部的学生提前奠定双语基础。厦门英才学校则自主开发教材,将美国的教材校本化。

  形式上的中西融合、国际化并不难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还需一个过程。“更高难度的正是如何融合。”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一问题:“我们也讲世界历史,为什么不用英文讲,为什么不用中国化的东西替代它的艺术课程。”

  中国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化教育需求市场,让孩子们从小在国内就接受先进的国际教育,办中外合作国际初中或高中是一条路子。康长运认为,“如果我们能办好高中的国际化课程,既让孩子接受了国际化教育,为他们出国留学铺好道路,又可以为家长们节省费用,那就一举两得。”但是,“如果是油水模式,则永远是分离的”,康长运希望能创立一种更好的模式,像茶和牛奶一样“平分秋色”。

  今天中国国际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借鉴和模仿国外课程,更不是国外院校的招生机器。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教育也必然会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建立综合国内外教育精粹的自主课程体系,在国际教育中赢得话语权,让我们的课程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选择性,才叫真正的国际教育。

  寻找衡量国际化的“尺子”

  请了几个外教,用了几套原版教材,有没有引进国际课程,国际交流活动多不多……这些似乎已成为校长们评判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但它们又是否真的代表了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内涵?

  在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化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发布了他们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合作开发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质量与评价体系。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