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教育信息化为何停滞?

时间:2014-11-12     作者:张杰夫【转载】   来自:湖北校长网   阅读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颁布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不过,这种改变很可能发生在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之外,与我国社会其他领域因信息技术影响而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发展趋势相背,值得高度警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设备闲置、低效应用或表演式应用现象突出,这与信息化发展道路、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束缚密切相关,需要深刻认识、着力破解。

  理论束缚

  新世纪以来,国家站在时代高点,敏锐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然而,在实际贯彻执行层面出现脱节,将信息化战略意义降格为局部的技术应用,甚至是技术部门的事,离服务好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还有相当的距离。

  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理论逻辑是“四阶段论”,即“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然而,实践逻辑已经证明,在教学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除了浅层次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在上世纪60年代创立的“创新扩散理论”发现,在信息技术传播、扩散进入“第三阶段”也即相当于教育的“融合”阶段(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出现一条鸿沟,曲线不是向上延伸,而是横向前行,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教育信息化“扩散鸿沟”。“扩散鸿沟”表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很难从实验、浅层次应用中走向深层次的、大规模应用。这条“扩散鸿沟”到底有多“宽”,粗略估算,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出现了5-7年左右的停滞期,而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美国、日本出现了10-12年左右的停滞期。

  美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小学就已经百分之百联网,生机比达到5∶1,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应用基本上是原地踏步。有专家指出:“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在课前及课后下功夫,而较少在课堂上(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去进行认真的探索。”而在日本主要用于副科,主科应用较少。

  “整合”“融合”之路既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又模糊了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最终不过走的是一条技术路线:人们只看到是技术在变,而教与学方式没变,更没有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将信息化教育比作一座新城,我们现在所做的“顶层设计”不过是在“地面”上下,做的依然是“修路”、“建地下管道”和“送货”工作,而地面上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适合住什么样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要么像美国一样绕过课堂教学,积蓄力量,待课外研究性学习模式成熟,最终取代班级授课制;要么对理论逻辑做调整,先进行“创新”,即先打破现有体制机制框架,进行变革,然后,再融合。

  应试教育体制束缚

  信息技术本应成为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砸碎应试教育“流水生产线”的巨大推动力,然而,知易行难,在这台以考试为轴心的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考试机器面前,信息技术也只能“机枪当棒子用”。几年前笔者在一所小学做英语教学实验,试图利用在国外几十个国家使用、效果显著的一个教学系统,解决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质量较差,或因缺少英语教师开不了课的问题,寻找一条解决西部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教学系统丰富多彩的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校长说:“我当了二十多年校长,没见过学生下课听不见铃声的。”实验教师也感到教学系统功能强大,但仍十分担心应试训练不足,会影响学生在学校、区里各种考试排名。我们说,教学系统是一个培养能力的系统,基础打扎实了、能力提高了,成绩自然就会大幅度提高。但似乎各方面都无法等到那一天。面对笔者的不解,一位名校高二英语教师私下说:“现在没有谁关心学生的英语能力如何,只要学生会考试、拿高分就行,即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懂也没有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教学制度束缚

  我国教育信息化受到超级成熟的班级授课制的强大排斥。班级授课制是300多年前教育为了适应工业社会需要而创建的核心教学制度,其时空限于课堂、视野限于教材,每节课的每一分钟都被切割好、设计好、安排好,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有信息技术的立足之地?可以说,班级授课制就像是一块精致的瑞士机械手表,无论信息技术这个电子“部件”功能多么强大、多么令师生喜欢,都难以融入其中,而强行加入既显得十分蹩脚,又难以长久维系。对班级授课制的再造绝不是教师个人、学校、一般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完成的。

共有2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