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时间:2014-09-04 城市教师获得高级职称平均比村屯教师早5-6年。调查显示,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获得“中教高级”和“小教高级”职称要比村屯教师分别早5.8和5.5年。从我们的调查数据看,在城市和县城教师中,目前正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占城镇教师总数的2.32%,交流数量十分有限,与一些地方提出的15%的交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愿意去边远艰苦农村地区交流的城镇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子女教育和家校距离等生活因素,工资水平不是主要原因。在农村支教或交流的城镇教师对农村职业提供最不满意的是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周转房和职称晋升,最满意的是学校文化和领导信任与支持。 师范生不愿意去农村任教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调查显示,师范生选择不去农村任教,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工资待遇低、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其中选择工资待遇低的个案百分比占到50.7%,比第二位的原因高出16个百分比。既然师范生群体认为在农村教师职业提供中的最大困难是工资待遇,那么月收入达到多少元才会去农村任教呢?月薪达到4000元时会有79.4%的师范生愿意直接去农村任教,月薪达到5000元时会有88.1%师范生愿意直接到农村任教。 3.乡村教师的职业地位如何 在社会评价中,职业地位是非常关键的指标。教师的职业地位可以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专业地位三方面来评价。 农村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数据显示,省会城市教师月平均工资达到3099元,远高于其他各层级学校教师月工资,县城内村小和乡镇教师工资分别高出县城教师232元和141元。随着国家近年来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特别是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教财函〔2013〕106号)以来,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升,首次出现乡村高于县城的情况。从心理感受来看,83.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资水平在当地处于中下等,自我感受最好的是县城和村屯教师,但依然有81.1%和81.6%的人认为自己的工资在当地处在中下等。 农村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我们的调查对省重点、省一般、市重点、市一般、县重点、县一般、中心校和乡村校小学教师的社会声望状况进行排序。结果显示,依据以上顺序各自所得的排序分值为1.0、2.3、2.7、3.9、4.8、5.9、6.8和7.8。学校所在地的行政层级和学校身份越高,则教师的社会地位越高。67.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处在中下等,县域内村屯教师主观自我评价地位最好,处在中等及以上的占37.5%。 农村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农村非师范类专业教师比例为14.9%,高于城市的11.4%,县域内村屯教师非师范专业比例高达24.2%。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村屯学校中有代课教师56人,占村屯教师总数的7.3%;乡镇学校有代课教师60人,占乡镇教师总数的2.7%;县城学校有代课教师53人,占县城教师的2.8%。 在教师队伍中有许多荣誉称号是具有竞争性的,能获得这些荣誉称号意味着他们在同类群体中的专业竞争能力较高。以区县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地市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三个荣誉称号为例,农村教师队伍中区县级骨干教师称号的比例为11.7%,高出城市3.5个百分点,但拥有市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称号比例分别只有4.0%和1.2%,低于城市2.6和0.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城乡教师队伍的专业地位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具有高竞争性的荣誉称号尤为如此。 4.人们对边远艰苦农村社会的印象如何 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教师职业本身没有吸引力,而是因为学校所坐落的社会空间没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