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校“小升初”免考的背后时间:2014-05-22 对于这个全国范围内数一数二的择校“重灾区”来说,广州这艘大船要掉头,也并非易事。它将面临紧迫的问题是,在没有一个完善的、比较成熟的民校免试招生方案前,贸然取消民校考试只能为暗度陈仓的“条子生”挖通暗渠。 就在民办学校如坐针毡之时,另一条消息传来,1月7日,广州市教育局宣布民办校招生取消考试缓行,由于民办学校对于“小升初”免试入学还未形成一个成熟方案,因此设一年过渡期,2015年执行免试招生,届时广州“小升初”学生最多有4个选择机会,除公办电脑派位作为“兜底”外,还能选择市属、区属公办外国语学校各一所,也可以选择报考民办学校。 少了“硬杠杠”,怎么保证公平? 不再“以考定论”,而是看孩子在校成绩和综合素质,教育部门想把小学生从“小升初”战争中解脱出来,但在现实中又遭遇新的尴尬。没有标准答案如何看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缺少了可以量化的考试“硬杠杠”,推优标准如何保证科学公正?刚刚试水的民校“小升初”招考改革频频出现“怪现象”。 “不管怎么选拔,家长关心的就是公平公正。”来自眉山洪雅县的李先生说,民办学校外地生源名额给得很少,但是来参加选拔的人又很多,所以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的选拔方式,让家长们心服口服。他说,如果以后不考试了,完全采取面试或者其他形式来考核评价孩子,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完全透明地告知家长。“不公开不透明,谁知道里面有没有潜规则?” “您就高抬贵手,加上一分,‘良’就变成了‘优’,这决定了娃的命运,我会永远感激您的。”面对家长的苦苦哀求,南京某小学的班主任程老师最后还是将素质报告书上的“良”改成了“优”,她当然知道师德的底线在哪里,但她更知道,这一字之差可能会让孩子与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 “纯知识性的评价已经过时,现在学校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提供的素质报告书就成了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家长们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这个月,已经有3位家长找到程老师要求他改成绩。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对《小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西安市。在王海燕看来,面试、评测的公平性,涉及到学生评价的机制与评价主体的专业道德问题。这就需要在完整设计有关学生面试、能力测评中,从目标定位、程序运行到具体内容,都要公开、透明。她解释说,“一方面要求加强评价者的专门培训,明确所在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特色的明确把握,掌握和增强全面观测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意识与能力,针对学生的发展潜质、个性差异做出判断与分析,同时还要看到,在此阶段学生发展蕴含着巨大的空间与可能。另一方面要从评价者的资质、人员构成、操作透明以及违规追责等方面做好谋划。” 除了对“暗箱操作”的疑虑,也有家长担心面试这种形式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秉性。 “我的娃学习成绩不错,但胆量比较小,在陌生环境会怯场。”来自福州的刘先生担忧地说。刘先生觉得,只通过面试来招生,对于口才好但学科成绩一般的学生是好事,但对于学科成绩好却内向的学生来说是坏事。因此,若要面试,她希望学校能因人而异制定试题和面试方式,照顾性格不同的学生。 与此同时,虽然面试取代了考试,但是面试和测评如何操作,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教育部门并没有发布细则,而是由各个学校“灵活掌握”。一些城市的方案只破不立,仅仅要求民办校面试、测评不得有“奥数”内容。或是“立”的部分缺乏指导性和导向性的量化标准。比如,西安市对小学生毕业综合素养阶段性评价内容的要求是:侧重综合发展能力的评价,淡化纯知识记忆性评价,强化综合能力思维性评价,注重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情趣、心理素养、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评价。 这恰恰是家长们无所适从的地方,“以前考奥数,虽然苦点累点,但至少有个努力的方向,现在推行素质考核,对很多家长来说标准是模糊的,因此学校在招录学生的时候,应该清楚列明和告知,哪些是学校看重的素质能力。”一位正经历“小升初”煎熬的家长如是说。 有专家认为,学校要制定完善招录机制,同时在招录前将招录标准向考生公布。尽管每一项素质能力很难一一具体量化,但要有清晰的指引,概括指出哪些能力和爱好属于哪一类,哪些能力或者优势是学校看重的,哪些项目可以加分等,让家长和学生可以有的放矢。 (就近入学系列报道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