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校“小升初”免考的背后时间:2014-05-22 然而这些技术性问题并不是挡在面试和测评面前的最大障碍。“人情难辞啊!”这是西安一所民办学校校长对记者的抱怨,在这个“民强公弱”的城市里,家长们认定,“初中不读民办,大学就读民办”。他觉得自己现在像个靶子,无数的“条子”、“关系户”都像箭一样射向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他都不敢开手机了。 其实,民校取消考试,也并非全国“齐步走”。 据记者了解,广州、东莞、佛山和昆明都不约而同地将“截稿日期”定在了2015年,对此,昆明市教育局的解释是,“昆明作为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唯一的特大城市,情况复杂、矛盾多、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大家认为要考虑六年级学生及家长的诉求、民办初中的办学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采用过渡性方案。” 不难看出,选择缓行的城市多是那些饱受择校困扰的大中型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在这里已经成为难解的“结”,过渡性方案更是深得“中庸”之真味。如果休克式的“一刀切”无法一次性根本上斩断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那么“利益均沾”的妥协便成了最优的方案。 只是“丑媳妇总得见公婆”,为了适应明年“小升初”招生不允许考试的政策,东莞部分民办学校已经开始用面试形式选拔学生。往年,东莞20所高收费民办学校“小升初”考试,会分为2个周末、3天时间进行,考试形式是笔试。本着不漏掉一个的原则,一些家长带着孩子疲于奔命,今年东莞“小升初”考试只在6月28、29日两天举行。很多学校考试时间重合,大量赶考的学生被分流。 昆明则规定:条件成熟的按照“免试入学”要求招录,条件不成熟的按照“网络报名、学校测评、双向选择”的方式招录,每个小学毕业生只能填报1至2所民办初中学校。 免考利刃能否破除择校乱象? 这次取消民校“小升初”考试并非突然袭击。2013年8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接收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都不得采取考试方式进行选拔”。 自主办学的边界和底线到底在哪里?这一问题不仅在学理上,也在实践上困扰着当前的民校“小升初”。 “《民办教育促进法》赋予的招生自主权给了民办学校一柄尚方宝剑,但是,在‘要择校、找民校’的大背景下,这柄宝剑经常会被滥用。”成都市教育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这样说并非信口开河。2011年,成都一所民办学校招800名学生,但通知1000名上线学生前来报名。“先到先报,额满为止”。在僧多粥少的卖方市场,学校也玩起了饥饿营销,少得可怜的学位换来的是起早贪黑的家长和辗转于各个辅导班的孩子。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诚然,民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但不管怎么市场化,民生属性不能变,仍然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这是底线。” 在自主招生空间的庇护下,一些民办学校明显的“逾矩”行为,让教育部门下定决心对民办学校招生进行规范。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海燕解释说,“不少民办学校充分运用自主招生的权力,更多表现为单纯进行2-3学科的文化课纸笔考试,依靠所谓学科统测分数、试卷成绩等来招生。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以及家长紧紧围绕这类考试而争相进入多个‘占坑班’,参加学科辅导或强化的辅导班等进行高强度补习,由此也让学生过重的、单纯为应对招生考试的课业负担难以缓解。” 民校自主招生空间的膨胀在广州则呈现出另一种怪相。2003年广州的一批从名校“母体”中剥离出的民办初中,在家长中得到热捧,引发学生四处赶考。这些“名校办的民校”从性质上说,属于“国有民办”。在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看来,“国有民办”可以让这些学校左右逢源,他说:“这种学校非公非民、亦公亦民,想让学费与市场挂钩以谋取利益、以考试来抢占优质生源的时候就称自己是民办,而要求他们与公办学校完全脱钩、不再利用名校名义进行宣传的时候就强调自己与公办学校之间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 后来,为了减轻学生赶考的压力,教育部门要求民校把考试时间统一,于是便出现了“大小联盟”的联考。 对此,王则楚认为,“民校联考”实际上是钻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民办学校可以自主招生的规定的空子,而事实上这些参与民校联招的学校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他们只是打着民办的幌子干着违法的事情。 如今,广州“小升初”民校联考呈现“高考化”趋势,每年近5万小学生参加17所民校的联合招考,争夺4000个学位,录取比例超过10∶1。教育部“小升初”新政出来之后,以面试取代之前的联盟乱战,能否破除这一乱象?虽然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人们至少已经看到了广州市在治理“联考热”方面的决心。 “真的取消了?”面对自己女儿挂满书橱的奥数、英语竞赛的奖状,家住广州天河区的家长午北辛觉得这两年紧绷的弦突然间松了,去年十月广州市教育局透露民校“小升初”要免试的消息,这让午北辛觉得不可思议,这场近5万人参加的特大“战役”,真的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