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学校,从改变教师开始时间:2014-06-05 “教师的心智模式一旦改变了,就会自觉走进教育教学的自主状态。”张志湖说,“在这种改变中,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共同成长的校园,在这里,学生不怕犯错,不怕失败,善于反思。” “学校追求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但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路上,不能忽视了教师个人的价值与幸福,更不能‘牺牲’教师。” “要让学生幸福,首先要让教师幸福;要让每名学生受到重视,首先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受到重视。” ——张志湖 【校长理念】 改变、转变与嬗变 ■张志湖 “改变学校从改变教师开始”,这是我历经3所学校、做了18年校长所收获的最为真切的感受,也是到东营胜利第六中学近3年多校长工作的最好注释。 实现教师转变,是改变教师心智模式和行走方式的开始;改变教师精神状态乃至生命状态,远比转变教师的行为方式难得多;而要最终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积极嬗变,引领教师逐步进入享受教育的境界,不管是“转变”,还是“改变”,都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认为,“转变”一词比“改变”更为柔性和机智。“转”者,自身变动也;“改”者,有外力强行促其变化也。 围绕着转变教师这一目标,学校为教师成长制定和实施了“三台”(看台、平台、舞台)“六星”(教改之星、敬业奉献之星、学课标之星等)计划,每学年定期评选,并通过各种方式推介宣传。按照不同年龄段教师的需求和特点,学校积极提供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撑,结合每学年个人发展愿景,让学校常规管理、内涵发展的措施成为教师行为转变的助推器。 客观地说,要实现教师的根本性转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但是一点点的改变足以成就教师的嬗变。在这3年里,我亲眼见证着一位位教师的转变,他们的转变让我感动,也让我对他们更充满了信心。譬如石爱英,作为一位母亲,她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其中一个孩子因为先天有病需要格外照管;作为一位教师,她既要上好两个班的课,还要承担许多社会活动和公开课,同时肩负着培养青年教师的担子。即使这样,她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行走着。她是一位年逾不惑的数学教师,也是学校的业务骨干、胜利油田教学能手、胜利石油管理局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在谈到自己的转变时,石爱英说:“我突然发现,自己变了,学生也变了,他们更加喜欢我,也更加喜欢学数学。我知道,这是因为教师对专业的热爱传递给了学生,原来幸福是这样可以触手可及的!”像石爱英这样享受教育的教师,在我们学校.越来越多,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正是他们,用行动和业绩诠释了教师成长从“改变”到“转变”的心路历程,也让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不竭动力。 【专家观点】 寻找到“奥卡姆剃刀”的人 ■张斌 14世纪哲学家威廉博士曾提出过一个“简单有效”原理,即“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一原理启示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必须学会厘清头绪,化繁为简,找到最佳路线,只有这样,变革才有可能实现。 国际知名教育专家迈克尔·富兰教授通过几十年对学校变革的悉心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学校变革具有复杂性、艰难性特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校长一开始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校变革当中,而最终成功者却寥寥。可见,在学校变革中,如何厘清各项事务,并从中找到变革的核心要素,将头绪繁杂的事情清晰化,寻找到学校变革的“奥卡姆剃刀”,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不确定的改革前景,很少有人愿意摈弃业已习惯了的工作套路和思维、行为方式,来挑战自我。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学校变革最大的难题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一种惯性、惰性甚至是自觉不自觉的抵制。这时,有智慧的校长一定会设法顺势去破解教师的“心魔”,通过外在引领和内在唤醒的方式,引导教师进行人生修炼,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以及学校管理制度调整等策略,把教师引入专业发展路径,引导教师逐步建立教育信仰,渐渐进入应有的职业状态,从而获得职业满足感与幸福感。从这一点上看,张志湖校长无疑是一个寻找到了“奥卡姆剃刀”的人。面对学校复杂的各项事务,他目光犀利,紧紧抓住学校变革的突破点不撒手。“学校的核心问题是教师问题。抓住了教师发展问题,就等于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张志湖校长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人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而这里的“人”毫无疑问包括教师。凡是发展好的学校,必定会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反之,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也必定会成就一所理想的学校。课程建设如何取得理想效果?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学生教育怎样才能达成目标?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如何做到和谐融洽?这些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与品质的因素,都与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紧密相关。倘若抓住了学校发展这一“牛鼻子”,让教师在学校变革的诸多要素中率先改变,那么,在这种改变中,学校也势必会获得一种变革的巨大正能量。这种做法,不正是化繁为简原理恰如其分的应用吗?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