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大做:为农村校教研引活水时间:2018-07-11 在农村学校,教师教研热情不高,教研氛围不浓,这是不争的事实。遇到教研赛事,鲜有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学校要完成任务,唯有“点将”,做教师思想工作,动员教师参加。学校管理者谈及此事,往往满肚子苦水,抱怨教师没有工作激情。 其实,这不全然是教师的责任。一线教师,每天在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且每一项都不可怠慢。德育为先,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一茬接一茬;安全为重,安全管理每一项任务要落实落细,等等。这些活动,都有所谓的“硬指标”,而专属学校教育的教研则成了“软指标”,在学校领导安排工作时,慢慢就后置了。这也导致学校教师产生教研不重要的认识。 遇到教研赛事,学校出于完成任务考虑,应付了事;教师见此,自然兴味阑珊,难有追求极致、殚精竭虑的倾情付出。反应平平的教研活动,也会让教师对教研活动态度更加冷淡。教研生态沦为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活力。 教研生态的激活与否,与学校重视程度有关。笔者也曾见过一些农村学校的教研现场:每遇教研赛事、教学竞赛、论文评选、演讲比赛等,年轻老师争先恐后,并不存在校长“拉壮丁”的现象。同是农村学校,教研生态大不一样。通过仔细探寻,笔者发现这些学校无不对教研高度重视。即便是在别人看来无关宏旨、“细枝末节”的事情,但只要关乎教师专业成长,这些农村学校校长就会郑重对待,“小题大做”培育出良好的教研生态。 如,一位农村校校长上任伊始,就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教学大比武。学校青年教师全部参加,各自找选题。学校给参赛教师充足时间准备,学校教研组也参与试听指导,力求让参赛教师发挥最好的水平。比武现场的流程非常正式,学校聘请学区里的教学掌门人担当评委,现场打分,集中点评。这场教学比武本是学校内部的活动,但却影响到了全学区,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想。一场教学比武,让参赛教师收获专业发展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大大提升了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正是因为校长对教学、对教研的重视,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在该校长的引领下,教研成果在同层次学校中始终处于前列。 “小题大做”抓教研,能带给教师专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大动能”。人的发展往往受到很大的惯性力量影响,而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除非施加一个更大的力量。“小题大做”抓教研,关键在将本可以无声无息做的事情,做出了仪式感、荣誉感,即给教师教研施加外力。一方讲台,变成了一个在广大教育同行面前展示自己的舞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样的活动方式很好地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帮助教师克服职业惰性,实现自身教学的突破,努力去展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小题大做”抓教研,也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探索出了一个“小切口”。如同《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见“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后“豁然开朗”一般,“小切口”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从小处着手,一步步解决大的教学问题的过程。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教研“小切口”就是回归到“如何上好一节课”的问题上。对于农村校来说,引导和助力教师从上好一节课开始做教研,是最接地气,也是最容易把握的教研方式。“一”的突破最难,教研也是如此。但一旦一名教师在教研上有了突破,便会带动第二名教师、第三名教师……这样,学校的教研生态自然就活了。 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研是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题大做”培育教研生态,表现出的正是学校管理者深谋远虑的大格局、大智慧。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重要,安全防护、饮食卫生、疾病防控、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任务繁多,事情琐碎,均要落到实处,但若因此就忽视教学研究,就会得不偿失,动摇了学校教学的根本。学校管理者应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动员现有资源,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教研生态,唤醒教师的成长意识,引导教师走教研的道路。如此,学校发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系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上一篇学生食堂无小事下一篇降低刑责年龄能减少未成年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