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学校“超额招生”背后的真问题时间:2015-01-07 据《新快报》报道,日前多名家长投诉称广州海珠区奥通小学由于超额招生,导致该校136名低年级学生由于没有学籍而被分流,下学期很可能要离开在广州的父母,回到户口所在地才能继续上学。该校校长表示,自己当初招生时是“好心但没做成好事”。 这几年关于民办学校的新闻不绝于耳(这里的民校是指那些以外来工子女为主的真民校,而不是名校办民校的“伪民校”),多数情况是学生突然上不了学,很多是因为合同到期学校难以为继或要重新招投标。给人的感觉,民办学校就像风雨中飘摇的小船,说不定哪天就没了。 这次则是新情况。看报道,似乎是学校在招满了规定的学位数以后又额外多招了这么多学生,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结果现在这部分学生却因为没有学籍而面临退学的境地。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初的学位数为什么不可以多一点?不管违不违规,能够一下子多招这么多学生,至少表明社会是有需求的;既然社会有需求,为什么不多安排一些学位呢?也许国家有规定,多少面积的学校只能招多少学生,那又为什么不能多建一些学校呢? 跳出这件事,回想这几年民办学校发生的种种事件,已经到了全面反思、整体检讨的时候。我认为民办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资源不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教育资源没有跟随学生一起流动,这点在广州这样的外来人口多的城市特别明显。没错,《教育法》规定了平等教育权,但相关规定却隐含一个前提:享受义务教育只能是在户口所在地,一旦离开户口所在地,就大打折扣了,因为附着在户口上面的教育资源并没有随同他一起离开。 这里面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广州的这类民办学校无一不是在城市的旮旮旯旯见缝插针地举办,或者在一些城乡接合部的偏远地带。而在地方土地财政方兴未艾的今天,这些土地随时都有可能被收回、学校随时可能办不下去,经常导致一些孩子突然上不了学。这次奥通小学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这样的原因——试想,如果有足够的教育用地,将学校建大一点、建多一点,还容不了区区136个学生吗? 如果说人员的流动与附着于户口之上的教育资源的固化非流动是一个全国性的矛盾,因而有赖于顶层设计的话,那么类似奥通小学这样的具体问题则应具体对待。或许政策法规是死的冷冰冰的,但我们不能同样地冷漠生硬。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展现出暖意和善意。大规模城建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出“办法总比困难多”,那么在这么多孩子面临失学之虞时我们也应该展现同样的决心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