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作文“掺假”是成人世界的臆测时间:2014-12-14 最近笔者作为评委参加了某部委主办的以阅读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征文的评选。在连续几天看了580篇中学作文后,我的心情是既惊喜又沮丧,惊喜的是孩子们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错,遣词造句颇具章法,各种修辞手段也大都运用得体,有些段落写得灵气十足;沮丧的是孩子们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声,很难透过文章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总体而言,这批作文有个普遍的问题:假——写的是假事、抒的是假情、发的是假议论。(12月11日光明网) 应该说我国的语文教育不尽是失败,至少学生作文“颇见功底”。文字考究,句法有据,修辞得体,这些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习成。有人说写文章是“戴着镣铐跳舞”,写文章展示“功底”那是“戴镣铐”,写真事,抒真情,发真议论则是”跳舞”。 可是真跳舞哪有那么容易?跳不好就会章法大乱,搞不好会拿个“差评”。今日中国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平常写作文就为升学考试拿个高分。为了保险其见,“戴镣铐”是可以训练、风险可以控制的,至于“写真事,抒真情,发真议论”的“真跳舞”,中国人互相之间竞争那么激烈,谁敢拿前途开玩笑。 其实写假事、抒假情、发假议论的所谓“掺假”,未必是“真掺假”。孩子就是这么学到的,现实情况下学生社会实践又太少,与真实社会接触几乎为零,成人眼中的“假事,假情,假议论”在他们眼中可能就是“真事,真情,真议论”。可能他们就是这么看的,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么写的。所以也未必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就会“虚伪、分裂、不讲真话、不发真情”。看看现在心直口快的90后,他们进入社会有多少受到“掺假作文”的影响而“居心叵测”? 作文“掺假”未必都是坏事。且不说成人眼中的“掺假”,在他们心中未必就是“掺假”,模仿前人佳作,在文字、句法、修辞、构思上多斧凿,某种程度上可以保障基本公平。就是看谁花的功夫多,谁的悟性更好,众人在同一纬度上比拼,按同一标准评测,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障。如果学生作文成了作家创作,学生动辄直抒胸臆,现实的事谁都可以写,那么统一标准在哪里?就好比给所有作家的作品打分,有几个作家对得分心服口服? 现实国情下,我国需实施选拨性教育,为了保障最大公平,在“作文功夫上”让学生比拼,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选拔公平。“镣铐”是有形的,看谁镣铐舞的好很容易,但看谁即兴发挥的“跳舞”更好实在太难。 所以说,成人世界的学生作文“掺假”,从学生自己角度来看,未必是真“掺假”。即使说“掺假”了,那也掺的是“作文功夫”,在“作文功夫”上比拼,可以保障基本公平。再说了,读书期间“镣铐”都舞好了,长大后脱掉镣铐真跳舞还有什么难? 作文“掺假”未必都是坏事,学生的世界大人其实未必全都懂。还有,经过多年打磨的中国教育体系,未必真如外界所说的那么差,很多事,教育管理者其实心里都明白。 因此,学生作文“掺假”是成人世界的臆测。还是要听听学生自己的说法。(程振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