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上,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未来高考或将淡化按批次录取的传统模式,按专业大类录取,实行一档多投,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此前,浙江省公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明确提到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却引发诸多争议。
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院校平行志愿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学生更关注学校,而对专业考虑不够,一些学校的优势专业,因学校平行志愿问题,难以录取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后,一个学生A志愿可填北大某专业,B 志愿则可填北师大某专业,C志愿再填北大某专业或清华某专业,以此类推,而不再是按院校填报,这可让一些有优势的专业录取到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打破学校的分层。
这是比较理想的考虑,其出发点是学生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大学的专业也富有特色。但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专业兴趣,面对众多专业选择无从下手,而长期缺乏办学自主权的大学,专业特色也并非那么鲜明。更突出的问题,还在于另外两方面。
一是不同大学办学定位不同,实行职业教育的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可以强调专业兴趣,学生在选择时也关注就业和专业技能,但实行通识教育的高校,不应该强调专业,而应该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如果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无疑强化专业。解决这一问题,实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可以全部按学校招生,进校之后(或在一二年级之后)再选专业,但这是院校平行志愿,而非专业平行志愿了;学生报考大学、专业时,变为A志愿北大,B志愿人大,C志愿之后才是某校某专业; 也可减少招生专业,按大类招生,这就是专业大类录取。
二是在按专业或专业大类录取后,高校录取不再有整体的学校投档分数线、录取分数线,而只有各专业(专业大类)的投档、录取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北大某专业报考人数极少或者没人报考,就可能只要达到较低的一本线(取消一本、二本批次之后,则只要达到本科线)就可被北大这一专业录取,这会带来整个学校生源的巨变,而且也会滋生出新的严重的不公平问题。一名学生以很低的分数进入北大某个专业,入校后再转到其他专业——为防止这种情况,大学必然提高转专业门槛,甚至规定不得转专业,这显然又与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背离。
问题根源就是集中录取制度。由于要按计划投档,因此,学生和学校无法充分双向选择,包括集中录取制度下的一档多投,也是如此。最合适的办法,是学生自由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提出申请者的基本成绩要求,合格的学生可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的不同专业,大学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学校、专业进行确认。
不推行招考分离,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却在集中录取制度下进行填报志愿、投档方式的调整,难以改变高考计划录取的实质,也会让改革越改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