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行政化不去,有无985、211又如何?

时间:2014-11-30     【转载】   来自:新闻晨报   阅读

  这一轮呼吁废除高校985、211设置的浪潮有点始料未及。本来是中南大学校长在内部的一句讲话,透露国家可能会取消985、211工程建设,而这一说法也旋即被教育部否认,但媒体却不依不饶起来,连日里对高校985、211穷追猛打。比如指责985、211成为高校的“贫富分水岭”,加剧教育不公,还比如为了突击上马,一些学校学生被拉出来搞“接待”,“恶性竞争”手段也相当普遍。概言之,985、211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已经基本完成使命,现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中国高校在一个公平环境中良性竞争、协同发展的“负能量”,诸如此类。

  这些剖析与责难,自然没什么大错。985、211的设置,固然已不合时宜,但我感到一些言不及义之处,或者说所有呼吁废止985、211设置者没有说得更明白的一点是,废了又如何?高校的贫富不均,所带来的教育不公,以及各种负能量,便因此没有了吗?或许这样的设问并不得体,但我们不妨关注另一个事实。报道表明,2013年,作为985、211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而非985、211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仅有财政拨款约1.2亿元。问题在于,高校科研经费的划拔条件,是否985、211序列并不是惟一标准,甚至不是客观条件。

  一定有一种比985、211划分更有力量、更具有主导性的存在,才会让高校贫富不均,才会让高校即便真的废止了985、211,也只能落得一个“锯箭疗伤”的结果。这就是中国高校的高度行政化。985、211设置的根本,正是以行政手段来划分学校的等级,配置资源。但说到底,985、211设置仅仅是高校行政化众多表现形式中的一个。在更大层面上,当前中国大学行政化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大学机构的级别化、学术体系的科层化和大学管理者的官僚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坦承,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一条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另外一条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行政权力在高校的一家独大,早已让教育规律形同虚设,有悖学术方向,更让基于市场、现实需要的公共资源配置难以真正落地。正像有学者慨然指出的,教育成了权力场和商场的延伸,学校办成衙门,这是对教育的极大亵渎。设想一下,如果单单只是废止了985、211设置,而权力主导的情势最终未能真正改观,仍由行政化的那只手指挥若定,那么废与不废,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说到高校去行政化,一触及高校体制改革,总难免让人焦灼。这实在是因为,总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说得多而做得少。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必须完成的改革与回归。2010年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而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的初衷,则是“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这是一种深刻的清醒。

  不谋合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当985、211的存废之论最终可以指向高校去行政化这个顶层命题之时,我们所关切的那些资源配置以及教育平衡,才是可以被期待的,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只有真正能够听懂这种真实的诉求,才会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如此一来,哪怕教育部真的取消985、211工程建设,我们也才能相信那不会是简单地“一废了之”。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