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国际范儿”

时间:2014-11-12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报   阅读

  基础教育面临国际化大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教育元素全球流动,教育资源全球配置,教育手段日新月异,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高频点击的热点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教育国际化”不是一个概念游戏,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校办学理念、教学、课程、德育、评估等方方面面,站在这样的制高点统筹、引领学校的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和百姓的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国际化人才的产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我们现在培养的孩子,将来必定要走向国际社会,今天的基础教育,必须具有预见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具备国际视野和知识,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小学作为基础性教育,责无旁贷。

  然而,面对教育国际化这样一个必然选项,对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提法,各界却并不一致;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大势,有专家认为,政府层面的思想准备不足,政策储备不足,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

  以上海为例,国外教育纷纷抢滩中国,中国学生大量涌向世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上海市教委统计,2010年以来,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增加了一倍,上海各类国际学校的在校生达29000多名。世界著名的惠灵顿国际学校、哈罗公学也将在近期进入上海市场。从1993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合作办学管理办法以来,上海已经有3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形成了除了义务教育以外各个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

  一面是每年几乎翻番的增长速度,一面是相应管理制度的空白,面对巨大的实践张力和政策缺位,教育行政部门显得异常窘迫。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市场无序竞争,风险不断增加,很多问题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变得“无解”。

  “正因为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所以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需要主动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完善。”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庆提出,“面对问题,不回避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去正面应对,使得中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和基本教育体系能够和改革开放的形势得到有序地衔接,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潮流,势不可当。我们必须拥抱机遇,应对挑战,在政策创新上寻求突破。”悉尼大学中国教育中心主任康长运认为,“当前尤其要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要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放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来研究、推动、发展。”

  教育国际化不是“去中国化”

  教育国际化不是赶时髦、作秀,而是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教育人的必然选择。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是基础教育究竟应该如何“面向世界”?基础教育国际化到底要做什么?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培养留学预备生吗?

  面对一系列无法回避的追问,学界逐渐认识到,实现基础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是在中国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西方教育。

  “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拓宽国际视野是首要的。”广东省珠海市教育局局长钟以俊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兼具“中国灵魂”与“世界情怀”的学生,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新需求。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指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上,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要让中小学生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

  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推进教育国际化,但很多人对国际化的理解有误差,把“国际化”和“西化”画上了等号。实际上,基础教育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起点,以汉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地理教育,与西方语言、思考模式、沟通技巧的培训是道器之分,这一本末关系是必须要明确的。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教育需要同世界交流,同世界接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可以被介绍到中国来,但不能将其片面甚至盲目美化。教育国际化要摆脱最初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不能一提教育国际化,就是把学生送到国外去,或是简单地引进国际课程。基础教育国际化并非“西化”,也不等同于“留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国际教育与国内传统文化的相互包容、共生、促进。

共有4页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