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迫学生爱上跑步,这很矛盾时间:2014-10-30 10月14日上午,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操场上,4000余名师生、家长一同完成了一场千米长跑。这次长跑是学校在全川首创“三年600公里”体育教育改革的启动仪式。校方宣布:从2014年入校新生开始,每一届学生都需要在三年中完成600公里跑步目标,三年后,根据学生达标情况颁发体育毕业证书,先获得体育毕业证书,才能拿到毕业证。 600公里看上去挺长,但用3年时间来完成,就变得容易很多了。假如像启动仪式这样每天跑上一公里,这个目标用不了两年就轻松完成了。而且持之以恒这件事情,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据说一个人要养成某种习惯,只需要坚持21天就可以了,在这之后,习惯就能支持你一直持续下去了。结论就是,这个体育教育模式可操作性其实还是挺强的。推动者似乎也是这么认为,当天,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阳光体育运动课程的实践研究》也在“三年600公里”启动仪式上开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白荣正教授说,希望能在全国推广这样模式,每日锻炼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课间放松,更对其一生有益。 但是,这件事可行并不意味着就应该这么做,鼓励学生加强锻炼没问题,增加体育课课时没问题,问题在于,把体育运动和毕业证书挂钩。把达标和毕业挂钩,这不算创新。我上学那会儿,不少大学曾经把英语四级证书和学位证书挂钩,过不了四级,就没有学位证。学校的逻辑是这样的,那个时候用人单位很看重英语证书,有这个证书在就业市场上就有竞争力,学生就业形势好,学校也就有了招生的资本。所以学校希望能用学位证来督促学生考四级。效果很明显,学生们越发地讨厌英语了。 每到诺贝尔颁奖的时候,我们就习惯性发问,为什么中国内地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很多人的答案是,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关。更具体一点,我觉得北大教授郑也夫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他认为,毁掉中国教育的,是以应试为目标的高强度复习。复习毁了中国教育,听上去有些怪,但想想就知道其中的道理。3年里,花费所有的时间反反复复学习某几个学科的知识,任谁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最好的老师,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就呢? 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同学位挂钩的四级考试,还是和毕业证挂钩的体育达标,不过是应试思维的一个新应用罢了,它可以激励或者说迫使学生完成任务,但想通过这种方式养成兴趣并积极投入其中,那就是痴人说梦了。四级证书几乎是人手一张了,但我们的英语程度又有多高呢?那些跑完600公里顺利毕业的学生,又有多少人会把这习惯保持下去呢? 在以前写的一些体育评论里,我不止一次介绍过美国和日本的体育教学模式,除了日常的体育课之外,他们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学校的俱乐部活动了。这些体育俱乐部基本上都属于学生自治状态,除了必要的聘请教练之外,其余的事务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日本,甚至连俱乐部的活动经费都由毕业的学长捐助。然后,夺取荣誉成为他们刻苦训练的动力。学校教育还只是一方面,与之相适应的,是为数众多的励志类文艺作品,小说、漫画、电影,让孩子们为之感动,并投入其中。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体育所承载的就不仅仅是锻炼身体这么简单了,意志力、团队精神、荣誉感等等,这些成长中最重要的内容,都靠体育来完成。 而这些,靠强迫是办不到的。没错,我们可以通过强迫迅速掌握某项技能,或是达成某种目标,但我们的兴趣也往往因此而消磨殆尽,而我们的教育初衷,却又是想让学生培养出兴趣来。靠毕业证强迫学生爱上跑步,就好比强迫一个人爱上你,这可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