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垃圾文章非学术只是换取功利的工具

时间:2014-10-27     作者:马得清【转载】   来自:光明网   阅读

  日前,光明网教育频道刊发的一篇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尤其可喜的是,还引出了网友的讨论。这篇文章就是《我们怎么看待所谓的“垃圾学术”》(2014-10-14 光明网教育频道),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振天先生。

  我认为刘振天先生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光明日报》2014年9月11日的一篇题为《原创少数字化水平低人文社科期刊之困如何解?》的报道引发了他的感想。他明确说,他对“与会人员对我国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判断以及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但对“有些意见建议不敢苟同”。

  刘振天先生具体对哪些“意见”“不敢苟同”呢?我将他的思考简单压缩如下:人文社科期刊和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低水平重复性的看法早就存在。某些刊物及其发表的文章学术含量确实不高,难登学术殿堂,但这是否就可以成为被限制或者被取消的理由?他认为,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是需要长时期积累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也是全部学术活动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必经阶段。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是知识传承与传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的知识与学问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社会,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即存在先进与落后、发达与欠发达之别。所以,追踪、理解、陈述、介绍、重复性的学术研究,不是毫无价值和意义,恰恰相反,少了这样的研究和环节,就谈不上学术的赶超和创新。对学术抱有一种宽容和大度的姿态。追求学术的原创性固然好,但重复性研究也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低水平学术研究,而在于低水平的学术管理——习惯于用政治化或经济化手段管理学术事务,用计件制、工分制或者贴政治标签的办法衡量和要求学术研究,导致当前学术界的功利化和短视化,造成整体上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这种学术及其出版管理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到了彻底改革的时候了。要自觉地遵循和按照学术规律来管理学术,否则,中国的学术别说低水平,就连学术垃圾恐怕都没有了。

  从上段不难看出,刘振天先生的不敢苟同主要针对的是“人文社科期刊和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低水平重复性看法”。再看看《原创少数字化水平低人文社科期刊之困如何解?》报道,不难发现,刘振天先生具体针对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认为的“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认为的“学术的低水平建设”,并跳出期刊本身的原因和编辑原因,为这样的认识找到了体制原因。刘振天先生通过分析提出了“造成整体上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的“学术及其出版管理体制”。

  我认为,刘振天先生的文章说得不是没有道理,而是从人文社科期刊和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低水平重复性现象看到了现有学术及其出版管理体制的深层问题,即问题不在低水平重复本身而在管理体制出了问题。因此,要解决问题,一要认识低水平学术存在的合理性,二要彻底改革学术管理体制。

  我特别注意到这样一点:既然期刊管理把政治因素和经济化手段管理学术,对学术提出违背学术规律的要求,创新就会被限制,思想也就难以解放,那些能通过审核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也就不得不重复。纵观我们的学术文章,尤其是那些东抄西拼的职称论文,之所以被社会嘲讽为垃圾学术,就是因为重复得可怕,张三抄李四,王五再抄张三,如此而已。归根到底,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现有的学术管理制度有问题。不是吗?每次评职称,管理者不是要求申请者要提交论文吗?提交论文是应该的,因为不少行业不少专业技术职称本身含有理论研究水平的要求。然而很奇怪,在实际评审过程中,评委很少关注论文的质量,而主要是依照规则看论文的发表档次和数量。譬如,省级以上刊物几篇,国家级刊物几篇,专著几部,他们看的其实就是论文发表级别和数量。我们不否定有些职称论文还是写得不错的有质量的,但是更多的职称论文不过是复制粘贴的重复之作,谁说不是呢?不过话说回来,这能只怪作者吗?

  我认为,我们的学术期刊之所以沦落如此,本质原因就是管理学术的体制和形式主义的考核办法除了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最终导致学术的重复化和垃圾化。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是,这种管理学术的体制和形式主义的考核办法还诱发了越来越严重的学术功利主义现象,不少人写所谓的学术文章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是借此谋取更高级别的职称和享有更高级别的待遇,职称级别有多高他就有本事追多高,为此甚至怀着侥幸心理大搞抄袭。近年来,面对职称带来的物质诱惑,谁不想吃肉呢?这样的人难道还少吗?

  一种学术管理制度和量化的学术考核办法催生出如此严重的学术功利主义心理动机,难道不是非常可怕的吗?正如报道所言,“我国期刊总数已达9877种,其中,学术期刊有5000种左右,社科期刊和科技期刊各占一半。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尽管社科期刊有几千种,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百万篇,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率却低于世界平均值”。学术管理违背学术发展规律,学术考核更是不顾学术规律只求数量和级别,我们引入了真正的学术人评价机制了吗?我们为学术评价李章程了吗?如果没有,面对“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率却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就不是光荣而只能是耻辱。而这一切难道只是期刊办刊者和编辑人员造成的吗?难道只是数字化水平不够高吗?假若体制不变,再数字化又有何用?

  所以,我不大同意刘振天先生提出的低水平学术重复继续合理下去的看法,但我确实赞同他提出的“彻底”改革学术管理体制的观点,因为只有尊重学术规律、按学术规律办事,才会有真正的学术和学术期刊——管理者不要拿手电筒照人不照己,不要只看到学术的低水平重复而看不到管理体制是祸根。因此,只简单地反对垃圾学术有啥用。那就下决心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这是让学术期刊变为真学术期刊、让学术变为真学术的最好选择。(作者系兰州市第十中学教师、教研员)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