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如何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时间:2014-09-04     【转载】   来自:光明日报   阅读

       调查显示,农村教师留守意愿不高,城镇教师交流动力不足,大学生赴农村任教愿望不强;城乡教师对农村的整体印象较差,对教师的职业地位评价较低;大学生对农村印象整体较好,但却因工资待遇低不愿意去农村任教。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激励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的机会结构。

       目前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状况究竟如何?人们愿意去农村或者在农村当教师吗?农村教师岗位的职业提供是否令人满意?农村教师职业的社会和专业地位怎样?针对这些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社会认可、职业提供、个人偏好和空间社会特质),对全国11个省23个区县185所中小学的5900名教师和8所师范大学的589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人们愿意在农村或去农村当教师吗

       农村优秀教师愿不愿意留守农村,城镇优秀教师愿不愿意到农村交流,师范院校优秀学生愿不愿意到农村任教,直接反映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农村教师留守农村意愿不强。调查显示,有64.7%的教师最初来农村是被动性因素所致,主动性因素仅占28.4%。被初次配置到现在岗位上的教师,县城教师、乡镇教师、村屯队伍中此比例分别为35.4%、56.1%、51.2%,县城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体现了明显的向农村倾斜的特点。同时,调查也表明,绝大部分二次配置的有经验教师都进了县城和乡镇学校,城镇中心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村教师的流动方向,县城学校有过流动经历的教师,89%来自乡镇、村屯学校,“从下而上”向城里流动占绝大多数。而乡镇学校、村屯学校,从城市和县城来的教师比例均低于7%。

       城镇教师不太愿意到农村交流。在所调研的有效教师样本中,65%的教师有过流动的经历。从流动方向看,现职教师的“向上流动率”为67.3%,“向下流动率”为4.5%,“平行流动率”为28.2%。总体来看,向上流动以村屯和乡镇教师为主,城镇教师的向下流动率非常低。城镇教师有77%“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即使提高工资仍然有52.4%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

       水平越高的师范大学生去农村任教的意愿越低。师范院校在校学生是潜在的教师群体,是教育系统充满发展活力和变革动力的新生力量。调查显示,水平越高的师范院校在校学生,到农村当教师的意愿程度越低。211师范院校、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省属一般师范院校学生三类师范院校学生愿意到农村当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1.7%、33.2%、43.7%。总体而言,农村教师职业对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仅有38%。此外,乡村生源师范生“去农村任教”的意愿明显高于城镇生源师范生。

2.人们满意农村教师岗位的职业提供吗

       所谓职业提供,就是某一职业向求职者提供的工作内容、工作负担、薪酬福利、晋升发展、工作环境等一系列职责要求与劳动回报体系。

       农村教师对政策性的职业提供不满意。调查显示,74.2%的农村教师最在意工资水平,23.4%、22.1%和19.7%的农村教师在意承认与尊重、职业晋升机会和子女教育。农村教师最在意的是“工资水平”,个案百分比平均达到了74.2%,远远高出排在第二位的“承认与尊重”50.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2359元,与教师的期望工资差距较大。农村教师最不满意的职业提供是福利待遇、周转房、目前工资和职称晋升机会,不满意个案百分比分别为85.1%、81.1%、81.0%和73.1%。尽管农村教师对职业提供中的诸多方面都不满意,但是真正导致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却并不是职业提供,而是上班方便、子女教育、婚恋问题等社会性因素,其个案百分比分别为60.3%、34.3%和16.0%。

共有4页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