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奇葩大学”何以受到追捧

时间:2014-09-03     作者:熊丙奇【转载】   来自:新闻晨报   阅读


  有这样一所美国大学:4年间学生将在全球7个城市学习生活,招收学生的第一年录取比例就低至2.8%,被认为“比哈佛还难进”,所有课程都通过该校独有的线上平台进行……今年9月1日,这所名叫Minerva的美国大学将正式迎来首批14个国家的32名学生,其中7名来自中国。这所非传统、实验性十足,乃至被认为具有颠覆性的大学尚未正式开学,便引来全球诸多媒体的关注。

  其实,媒体用“比哈佛还难进”来描述这所“奇葩大学”,又陷入了传统的老套。事实上,这所大学的具体招生情况是,共收到来自96个国家的2464份申请,有68名学生符合条件,最终32名学生确定入学。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学生有半数放弃了这所学校。这才是符合一所“实验性大学”现实情况的描述。

  我更关心的是,这种极富挑战性的学校吸引了内地学生的关注,意味着在中国,新鲜的教育事物不乏学生和家长追捧。有些人对此感到不解,因为中国学生毕竟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中成长的——在我国,一所学校要成功举办,必须有相应的校舍、教师、教学设备;学生上大学,除了接受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若按照我国的教育规定,这所“奇葩大学”在我国根本无法注册成功。但是,如果去调查我国一些家庭对当前教育的评价,就会发现这种选择合情合理。

  保守的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2万家庭已经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放弃了在体制内读初中、考高中、上大学的打算,将来出国留学。一些富有改革精神、探索意义的新型大学,无疑会受到这些家庭的关注。他们不是用传统的学历思维、学校思维来看待一所大学,并不在乎获得什么学历,有无固定的学校形态,而是关注教育究竟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人生体验。在不少人以混一张文凭作为上大学的目标时,也有一部分人已经视文凭为废纸,他们只关注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品质。

  对比我国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国外很多大学都是“奇葩”,包括前不久引起舆论关注的“深泉学院”。而这些“奇葩大学”,在国外只不过是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教育选择而已,不同的学校本就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学个性和特色,学校完全自主办学、自授学位,是否能持续下去,由教育者选择。

  这就是多元教育和个性教育,在多元教育和个性教育环境中,没有“另类”大学,也谈不上“奇葩”,因为学校本就是千校千面,没有统一的模式、标准,为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教育选择——选择适合本人的教育模式、学习方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受教育者的需求已经变得多元,但我国的教育,总体而言给受教育者提供的选择依然偏狭,这就使受教育者只能到外面去寻求其他教育。在家上学的兴起、国际班的火爆、出国留学的飙升、国外“奇葩大学”的受追捧,折射的就是旺盛的多元教育需求。对这些教育需求,不能视而不见。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