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武汉市二十五中校长邹伦海时间:2014-06-29 邹伦海: 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 校长 中国数学学会会员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全国学习学研究会会员 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研协作体”高级参事 《中国教育学刊》学术研究员 湖北省教育学会阳光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湖北省校长协会理事 湖北省学习学研究会理事 武汉市武昌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曾多次获省、市、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主编或参编论著六部,发表论文30余篇。
阳光教育在湖北
![]()
编者按: 在辛亥百年之际,2011年全国阳光教育论坛在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隆重举行。 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阳光教育十年的实践,其特色鲜明,成果突出,其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已跻身国内基础教育改革领先行列,成为三大主要教育改革流派之一,吸引了一批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领导、专家以及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研究与探索,其对共建和谐社会引领幸福人生的积极影响正在由武汉辐射全国。 作为阳光教育八大实验项目,即孝亲正行,快乐阅读,文化寻根,拥抱健康,魅力课堂,阳光评价,人本管理,合育探究中之一的阳光德育,其实践有体系有方法建平台好实践,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为此,在论坛的间隙本刊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邹伦海同志。 阳光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促进德智体美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阳光教育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大领域、四大特征、五大法则、六大实践、七大目标和八大行动。 一个宗旨:即阳光教育旨在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来培养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合群合作的新人。 两个重点:即阳光教育重点关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生生关系完善和课程教学改革(包括教育评价改革),通过这种完善和改革,让教师充满职业成就感,让家长充满幸福感,让学生充满快乐感。 三大领域:即学校教育领域、家庭教育领域和社会教育领域,重点在学校教育领域。学校教育阳光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阳光化;二是德育阳光化;三是教学阳光化。 四大特征:即阳光教育具有民主性 (平等性、公平性),全面性 (整体性),发展性 (实践性) 和关爱性。 五大法则:即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是教育的必要前提;给予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是教育的重要动力;培养智商、情商、意商三种品质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是教育的重要途径。 六大实践:即阳光校务实践 (校务公开、民主决策等);阳光德育实践 (孝亲教育、救困扶贫、帮残助学、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等);阳光教学实践(因材施教、分类推进、魅力课堂、教师周记、家校合作等);阳光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学农学军等);阳光身心实践 (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每日 1 小时户外锻炼等);阳光评价实践(阳光少年、阳光教师、阳光家长评选等)。 七大目标:即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是科学的头脑、艺术的趣味、善辩的口才、健康的身心、和谐的沟通、高效的工作和负责的精神。 八大行动:即孝亲正行,快乐阅读,文化寻根,拥抱健康,魅力课堂,阳光评价,人本管理,合育探究等八大实验项目。 作为有着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老校,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一直秉承“求真、致善、集美、力行”的办学文化。其扎根教学实际结合阳光教育中所提倡的全体、全面、全程的“三全论”及“意商论”与“合育论”等现代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如今二十五中的阳光教育的雏形并日益完善其体系。 在二十五中学的阳光教育体系中,阳光德育无疑是一项重点工程。围绕这一工程,学校做了三件实事: 一、创新评价制度,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尊重孩子都是价值无限而又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天赋、秉性、习惯千差万别。人与人的差异并不是缺憾,而是一种和谐。通过反思评价体系,现代教育的评价应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学校阳光德育的开篇之作便是在评价制度上做文章,尝试对“三好”赋予新的内涵:即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子女,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学校把“新三好”称为“阳光少年”。“阳光少年”的评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公平普惠、尊重主体、重在发展的现代教育评价新理念,而且与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体现的“促进公平”的思想相吻合,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的好心态。 2004年下半年,学校便着手研制并试行《“阳光少年”申报评选制度》。“阳光少年”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三个(即好学生,好子女,好公民),二级指标十个和三级指标六十个。奖励办法分为“两类三级”。 两类即为综合奖和单项奖;三级即金星、银星、铜星。 学校还推出了《学生自省册》。学生每天将自己的言行通过《学生自省册》反映出来,并与自己制定的“阳光少年”申报评选方案相比较,针对不足,寻找差距,让学生养成了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 这个体系是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对传统评价模式的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对“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教育思想的内化和实践。尊重、赏识、激励每一位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展示多元智慧,还教育以公平,“阳光少年”评价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二、创新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阳光品行 针对当下社会道德伦理的滑坡现象,二十五中的阳光德育重点落实两项内容:一是孝亲,二是正行,作为阳光德育的创新之举,以期使学生增进爱心,学会感恩,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为进一步创新德育内容,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孝亲教育读本》,把对学生的“孝亲”行动要求概括为168字的孝亲“三字经”,利用晨会诵读;还以“二十四孝”部分图片为主题开展剪纸大赛,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制作、交换、传看这些文字、图片,更加丰富了自身“孝知”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寻找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也直接受到了情感的熏陶。通过学生的主体实践与体验,把孝亲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2010年,学校政教处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研制了《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学生21天正行日记》。《21天正行日记》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利用良好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针对部分学生某些具体的失范性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21天为周期,以连续日记的形式记录学生本人摒弃不良习惯和培养良好习惯全过程的体会、感悟及行动,由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参与,在部分年级试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学规范,践正行”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和表彰在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社会行为习惯方面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在全校营造“践正行、扬正气“的浓厚氛围。学生对照条件自主申报,经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社区评价等环节评选出“正行单项奖”,获得六个方面及以上单项奖的学生将直接获得该校“阳光少年”荣誉称号。 三、创新德育方式,培养学生的阳光个性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因此,阳光德育另一个重要层面必须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保护学生的特长爱好,促进学生合作、合群与和谐发展。 通过“一二一”活动(每天做一件父母满意的事,每天早晚两次向父母问好,每半月与父母认真谈一次心)、“五个一”工程(为家庭做一件实事,感受父母的辛劳;与家人聊一次天,增进长幼的情感;为家人送去一份祝福,表达美好心愿;为家人表演一个节目,使亲情得到升华;陪家人出游一次,了解祖国的变化)、“八心”献真情(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忌盲从,不迁就,谏父母真心;重推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等等主题活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状态出发,从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孝亲”教育内化的切入点。 阳光教育提出的“合育”论是有其深刻现实意义的。学校阳光德育既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讲究协调、合群。协调、合群与和谐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高层次需求。 组织“阳光行动小组“,对阳光德育进行新的尝试。“阳光行动小组”一般以班内或年级内3-5个家庭同学自愿组合而成,将自身家庭资源组合利用,变 “独养”为“合育”,不但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而且让孩子在校外充分享受和伙伴们一起学习、玩耍的乐趣。这种为学生们组建起“准兄弟姐妹”关系的家庭互助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当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难题。 截至目前,学校“阳光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分别在2004年、2010年荣获武汉市、湖北省科技进步奖。面对未来,校长邹伦海表示学校将继续在基础教育领域坚持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继续探索有益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社会和谐进步的新方法新思路,为更好地服务湖北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