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永新:怎样推进教育改革(上)时间:2014-04-08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靠的是和几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不断对话,从中获取他们的智慧,要做到这点,你就必须不断地阅读。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增加人生的厚度,阅读能够帮助一个人的精神更加充盈起来。 教育面临两大问题 坦率地说,我国大部分的大学课堂和中小学课堂没有什么两样,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呼吁大学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建立在智慧挑战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和生机。 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我这些年来关于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大家知道,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创新性的拔尖人才?今天我们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聊。 最近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大家都觉得扬眉吐气,可是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我们还没有拿到,特别是和犹太人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有人曾经开玩笑,整个世界被五个犹太人改变了:第一个犹太人叫摩西,第二个犹太人叫耶稣,第三个犹太人叫马克思,第四个犹太人叫爱因斯坦,第五个犹太人叫弗洛伊德。前面两个我们姑且不论,但是后面三个人物的确非常重要。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确改变了世界,是我们用来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西方有一门学科叫“幽灵学”,就是专门研究马克思的,它认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物理世界、对时间空间的看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 犹太人对这个世界的贡献的确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尤其是在科学和思想上的贡献,是和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和这个民族的思想深刻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几年前我在广州做过一次演讲,有媒体说我是炮轰中国教育,实际上并不是炮轰,而是思考: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级的人才?当时我提出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理分科。《人民日报》曾发过一篇评论文章认为:中国不缺少才智过人的学者,但是很少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而忽略了成长的过程,在利益的驱使下做科学研究往往容易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弄虚作假。在我看来,没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一定是走不远的。所以,我曾经多次写文章呼吁,取消文理分科。 表面上看起来,文理分科减轻了我们学生的负担,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二者是不能分开的,过早分开的后果,我们现在都可以看到:使学生远离了本来所需要的知识,远离了本来很需要的人文情怀。大部分中学生,从高中开始学理科,不再关注人文、历史、地理,不再关注真正的文学,他们关注的是技术和考分,与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渐行渐远。学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再选文科,考文科的成为了二等公民。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所以我说,我们的教育是大部分人陪少部分人读书的体系,学校教的课程难之又难,很多人学得很痛苦。我经常说,教育要针对每一个人的特质,中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夯实人文基础,让绝大多数学生学好做人的道理,让一部分有科学才能的人走科学的道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不应该成为负担,而应该是快乐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人文和科学分离是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阅读。阅读能力下降,导致了公民总体素质的下降。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我的书,书名叫《我的阅读观》。我在书中讲到,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靠的是和几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不断对话,从中获取他们的智慧,要做到这点,你就必须不断地阅读。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增加人生的厚度,阅读能够帮助一个人的精神更加充盈起来。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很多人可能会说,阅读是个体行为,跟国家和民族有什么关系呢?表面上看来,阅读是个体行为,但是我们知道,犹太人为什么那么厉害?其中一大原因是,犹太人是一个把阅读当作宗教的民族,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65本书!而我们是多少?5.14本书,其中还包括教科书和教辅书。犹太人平均每4500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社区是没有图书馆的。可以这样说,阅读力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前年我去哈佛大学访学,触动很大。哈佛的课堂基本上就是讨论的课堂。上一堂课,你至少得先看100页的材料,看完材料再讨论,讨论完了老师在课堂里面再跟学生交流。这种教学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对话。老师自己也要阅读,否则他在课堂上就无法立足。但是,我们很多老师都没有这种压力。坦率地说,我国大部分的大学课堂和中小学课堂没有什么两样,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我曾经批评说,我们很多老师每天都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因为讲稿可以从30年前讲到今天,他不需要更新,因为他没有与学生对话的压力。好的课堂一定不是满堂灌的课堂,一定是对话的课堂,一定是讨论和争论的课堂。所以我一直呼吁中国大学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建立在智慧挑战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和生机。 管理需要突破规制 一个学校里仅有一套教学大纲是不够的,还要有另一套教学大纲,那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他们自己的阅读体系。应该鼓励学校百花齐放,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把人的创造性发挥到极致。 我一直说,我们这个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最有智慧,也最为勤奋的民族,但为什么在科技教育上与发达国家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与体制的问题。具体来说,地方管得太死,学校管得太死,行政部门权力太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发展不平衡,活力没有得到发挥。我们国家人口如此之多,发展如此之不平衡,都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在苏州、上海、北京都曾待过,说实话,好的学校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媲美,但是差的学校和世界上差的地方相比较起来也好不了多少。差距如此之大,你要用一个办法去管,一刀切,是不可能做好的。同一个教育政策,一定会出现在这个地方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地方效果很差的问题。 再有一个是学校缺乏自主权的问题。现在中小学教育改革很难,因为国家规定的教育大纲已经把课表填得很满,你如果不根据大纲要求来做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根据它的要求去做,就根本没有发展空间。所以,我们的老师经常要做很多挑战性的工作。比如你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但是没有时间怎么办?你能不能把一个学期的课,在一个月内上完,然后再去创新自己的课程?这样,孩子在同样的环境里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会多很多。依我看,有些重复性的练习作业完全没有必要,可是大量的阅读却能够给人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智慧背景。所以,一个学校里仅仅有一套教学大纲是不够的,还要有另一套教学大纲,那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他们自己的阅读体系。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校,都是校长自由度很高的学校,都是自己开自己的课程。这些校长不能说是随心所欲,但至少是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践行教育事业。应该鼓励学校百花齐放,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把人的创造性发挥到极致。 还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有些部门似乎都喜欢锦上添花,很少做雪中送炭的事。这些年来,很多教育政策基本都是往好学校不断去倾斜、强化,由此造成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等,不仅仅是硬件投入上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软件、师资等方面的不平等。比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个小学生的人均公用教育经费差距可达10比1!这种教育的不平等直接导致学习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同一个地区的学校之间,差距也很大。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存在择校问题,而且择校热度降不下来?因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我国目前还是以公办教育为主,民间的教育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一直没有真正进入教育,民办教育的活力及其对于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与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在大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是以民办学校为主的,政府在购买服务方面可以提供机制保障。 (选自其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