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义务教育均衡走出“通川模式”

时间:2017-02-20     作者:朱兴萍【转载】

“两基”完成之后,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国策,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在义务教育。这是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党委、政府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种共识和《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引领下,通川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振兴计划”,科学谋划、统筹协调、锐意改革,先后投入5.5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和新校区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于2016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督导评估,成为达州市率先通过督导评估的县区,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通川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强化统筹协调。一是党政领导牵头,组织保障倾力。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通川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同时发改、财政、编制人社、国土、建设等部门在项目支持、经费保障、教师配备、教育用地、建设审批等环节实行优先保障。二是单列千万资金,经费保障给力。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并将土地出让收益、教育费附加等按规定用于教育支出;同时,为所有农村教师发放生活补贴、乡镇津贴,共计2029万元。三是政策配套到位,执行落实有力。出台了《通川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等10余个文件,为深化通川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政策、设计和保障。

 实施“两大工程”。通川区通过实施校长“专家化”工程、教师“专业化”工程,为通川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完善校长遴选聘任制,建立校长层级交流和末位淘汰制,对年度目标考核位居倒数第一的学校,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向区教育局作出说明;连续两年年度目标考核倒数第一的学校,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并对校级班子做组织调整,进行层级交流和末位淘汰。完善“名师工作室”和“名师”人才库,建立骨干教师异地顶岗培训机制,选送一批骨干教师赴省内外名校顶岗培训,选派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到省内外参加培训。与成都师范学院合作,实施“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研修工程,每期选派15名校长、20名班主任、30名教师进行为期两年的量身培训,通过诊断评估、集中研修、双跟岗、活动平台展示、一对一成果固化等五大课程模块的学习,培育一支优秀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着力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整体重建与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将部分高校校区、工厂厂区用于义务教育,拓展教育资源;将薄弱学校与最优质学校整体合并,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二是加强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2014年以来,先后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4400万元用于学校“三通两平台”和信息技术装备建设,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均装备了教育城域网和“班班通”,实现了校园监控、校园广播、村级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重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全员参加国家级信息技术培训,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

 提升办学水平。学校要发展,教育质量是根本,管理是关键。为此,通川区通过实施集团化办学、强化对外交流、推进文化建设、强化科技体艺特色等,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全区学校办学品质显著提升;同时推行精细管理,出台了《通川区中小学精细化管理基本要求》等系列文件,对学校常规管理从工作计划制订、校园文化建设,到教师作业批改、图书室开放等20个方面提出细致要求,并对学校教学常规工作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办法,促进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力推进高效课堂,全面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为破解通川老城区教育资源拓展的发展“瓶颈”和难题,为学生学习及活动创造更加宽松舒适的环境,保护学生身心健康,通川区通过严格招生政策,从源头上控制大班额;通过严控转入学生,从过程上控制大班额;通过严格考核学校,从管理上控制大班额,减少了盲目择校,有效遏制了非正常转学,城区学校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省定标准内。

 在2016年通川区第五次党代会上,新一届通川区委提出纵深推进“双核双带六区”发展战略,“率先突破、领跑达州”的宏伟目标。围绕区委新目标,通川教育已经有了新的规划——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三年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使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与城区学校基本一致,促进全区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通川教育将再次提速。

(作者系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教育科技知识产权局党委书记、局长)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