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国家级培训工作的若干思考时间:2016-12-26 摘 要:在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下,我国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国家级培训工作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也面临诸多问题,这已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立足新形势,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更好促进国家级培训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国家级培训工作 特点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孙福胜(1986-),男,汉族,山东微山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从事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一、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国家级培训工作的新特点 (一)国家级培训工作战略布局初步形成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校长等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启动实施,国家级培训工作战略布局初步形成,这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2010年6月11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旨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1年9月5日,“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启动实施,旨在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包括“农村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2014年6月6日,“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校长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旨在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包括中小学校长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校长培训项目。 从“国培计划”到“校长国培计划”,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战略重视,即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实施力度,整体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的素养,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质量评估日趋系统化 培训质量是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强化监管评估,保证校长培训质量”,加强对教师和校长培训质量评估已经成为国家级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7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项目绩效考评的目标是,围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导向,建立和完善‘国培计划’绩效考评内容和方式方法,逐步实现绩效考评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随着培训工作实践的深入,国家级培训工作质量评估系统化特性也越来越鲜明。 (三)培训文化构建具有紧迫性 培训既要育人,更要育神。培训文化可以让学员充分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养成乐中学、学中乐的好习惯,通过乐学有所获,逐步将终身学习的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和个人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规定》(中组发〔2008〕23号)中指出:“加强学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央的一贯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严肃培训纪律”“厉行勤俭节约”。《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中组发〔2013〕8号)指出,“加强学员管理、切实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学风”,并作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都对学员的学风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指引性要求,这也为培训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营造从严治训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满足学员对培训文化的渴求,已经成为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培训文化的深度构建具有紧迫性。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国家级培训工作主要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学员需求进行深度调研 一般来讲,培训需求调研包括训前、训中和训后三个阶段,从培训机构的实际调研效果来看,调研的形式和内容设置较为浅显,没有深入挖掘学员的需求,即缺乏对学员个人培训成长的过程进行调研,造成了这三个阶段需求调研的整体脱节。 (二)培训方案设计不太科学 培训方案是培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培训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理念引领性不具有前瞻性,培训形式与内容安排欠缺考虑学员需求,培训方案的有效性、个性化和可操作性不显著等。 (三)缺少对学员的周期性跟踪指导 从目前国内培训训后实践来看,培训项目结束后,严重缺乏对培训项目的训后调研与跟踪指导,这不利于了解学员在培训后的实际效果,也无法及时听取学员意见和建议,更无法有效巩固培训成果,保证培训质量。 (四)远程培训与面授培训结合不紧密 远程培训是一个以远程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结合政策法律、组织营运、技术支持和实效评价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只重视面授培训,不重视远程培训,不利于培训可持续性发展,只重视远程培训,不重视面授培训,不利于实际了解学员需求。当前培训工作将远程培训与面授培训分开来做,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这也给学员终身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五)学员参训项目过多 调查发现,学员每年参加多个培训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参训项目多而杂,有些培训内容模式化较为突出,缺乏个性化,学员自主选择培训受限,影响了学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培训管理者职业倦怠 组织管理工作是远程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管理者的培训是有效开展远程培训的基础条件,由于管理者参与多个培训项目,负责多个班级学员管理,从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承受,造成了管理者职业倦怠,甚至对管理者的身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七)培训工作质量评定笼统 培训项目质量评定是整个培训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整个培训项目的成败。从培训现状来看,培训机构对培训项目质量评定多是被动的,评定的环节和内容过于简单粗略,缺乏对培训项目效果全面深入的分析,这对学员的后续学习和成长具有消极作用。 (八)培训工作支持政策不完善 从国家对教育系统人员培训的政策指导来看,对教师培训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校长培训的重视程度,校长培训工作政策性且缺乏与教师培训政策的贯通性,这导致校长培训发展滞后,不利于校长专业化成长,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当然,这已经引起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校长们的注意。 三、新形势下促进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国家级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相关对策 (一)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实施深度调研 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学员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成长。围绕学员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全面推行需求调研”,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的教师和校长进行个性化需求调研,应不断深挖学员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即培训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二)采取先进培训理念,科学设置培训方案 培训理念来自于培训实践。在立足现有培训实践的基础上,应积极借鉴和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理念,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可以将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引入学员培训中来,逐步推进培训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切近,让培训理念深深根植培训方案之中。 (三)建立周期性跟踪指导体系,加大培训效果检测力度 无论是面授培训还是远程培训,做好学员跟踪指导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面授培训中,学员可以身临其境,通过与专家学者交流研讨,深切感受培训带来的思想火花和思维启迪。远程培训中,学员聆听专家讲座,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刻体悟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这两种培训模式都给学员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加强周期性跟踪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延展这种培训影响,可以更加深入的检测培训效果,为再培训做好条件准备。 (四)远程培训和面授培训紧密结合,提高培训有效性 远程培训与面授培训的脱节,直接影响整个培训的质量。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面授讲座、实地考察、交流研讨与远程学习、专家在线答疑、学员互学紧密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同时,要注意帮助和引导学员转变学习观念,适应远程培训发展趋势。 (五)适度开展时事专题培训,增强学员的形势意识 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学员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和管理者,必须要紧跟教育发展形势,了解掌握最新教育时事动态,努力增强形势意识,并将之转化为自身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因此,开展时事专题培训,是提高学员形势意识和学习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六)改善培训环境,提高培训管理者效能 相对于面授培训环境来说,远程培训环境具有虚拟性、多变性和灵活性等特征,这有助于满足学员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但是远程培训环境的这些特征给管理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应性,即管理者容易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疲劳、倦怠。因此,改善远程培训环境,为管理者提供舒适、快乐的培训环境,有利于更好开展远程培训工作。 (七)强化培训质量评估,重点关注过程评估 培训质量评估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培训组织管理者的重视。必须转变培训质量评估的思想观念,将重视结业率和优秀率转向重视培训过程评估,即高度重视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培训感受,做好学员培训过程的学习成长记录,思考研究学员的学习思维和工作思路的转变状态。 (八)进一步完善培训政策,推进培训工作深入发展 整体来看,从2010年国家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来,在摸索中不断改进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健全完善了培训政策。在继续坚持教师和校长的国家级培训战略实践中,尽快制定基础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将更有力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国家级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7:10-14.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1,10:37. [3]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