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乡村教师成为有尊严的职业时间:2016-12-26 近日,像《淮南乡村女教师李元芳:拐杖上的坚强人生》《最美乡村女教师离世,警惕职场过劳死》《傈僳族乡村女教师“熊妈妈”背着孩子教书》《乡村教师重病缠身坚守山区27载》等关于乡村教师恪尽职守的新闻报道大量走进人们的视野,我们在讴歌这些乡村教师舍己为生行为的同时也为他们感到惋惜与无奈,我们在感动于他们甘于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在深深的反思。我们提倡乡村教师能够吃苦耐劳、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不要忘记乡村教师也是一份普通的职业,具有其他职业所共有的属性,以牺牲乡村教师健康乃至生命去换取其职业光辉反而丧失了这一职业的尊严。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253.68万名乡村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29.54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优秀的教师,才有优质的教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已成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实现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举措,在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遗憾的是当前许多乡村教师仍处于边缘地带,大部分教师对于乡村教师的身份感到自卑,甚至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一名乡村教师,无法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2015年12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全国东中西部甘肃、广西、广东、贵州、河南、湖北、湖南、云南、江西、山东、浙江、重庆12省市的1623名乡村教师进行大规模实地调研,调查发现作为教师队伍“最末端”的乡村教师仍然面临诸多生存和发展困境,难以找到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 薪资待遇低,生存压力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的收入状况往往决定其生活水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项乡村教师收入补偿政策,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较其他职业乡村教师仍从事的是“高付出,低回报”的工作。在调查中,66.21%乡村教师表示其月收入在当地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无法彰显政策出台本身应有的作用。国家要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据调查显示,51.68%的乡村教师表示其年工资水平远低于当地的公务员;33.33%的乡村教师表示其年工资水平略低于当地的公务员。国家正大力推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但调查的乡村教师仅有26.76%享受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补助额度300-500元不等,并且仍有一部分地区采取所有乡村教师按照一定额度统一发放补贴的方式,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更何况这种低额度的补贴对于乡教师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在乡村,教师的薪资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教师家庭如普通家庭一样有着房子、老人、孩子等各方面的支出,教师仍面临着养家糊口的巨大压力。 工作负荷重,健康难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标准工时制度是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但据调查发现多数乡村教师平均日工作时长严重超过了国家所规定的正常标准,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致使教师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调查中仅21.39%的乡村教师表示其健康状况较好,长此以往乡村教师过劳死的类似事件将层出不穷。对教师工作时间分配状况进行调查发现,37.86%的教师表示课时量大使其感觉教学工作非常繁重,调查到的乡村教师平均每周有17.71课时,其中最高的达到31课时,最低的也有15课时。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并且也有着做父母、儿女的责任,但超额的工作量让教师陷入生存的单曲循环模式——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为教育事业牺牲其个人生活乃至健康,但收效却甚微。 专业素养弱,难符职业要求 教师入口标准的高低是教师素质状况的反映,是学校良好师资队伍建设的起点。然而通过调研发现,虽然目前乡村学校的师资补充渠道除了通过“特岗教师”招聘外,还辅之以“三支一扶”、“学子归巢”等,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拓宽了,但从新聘教师的素质来看,仍以专科学历为主。据调查显示,有49.24%的乡村教师学历在中专及以下,且16.18%的教师所学专业为非师范类。当前乡村教师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更多时候还要扮演家长、保姆的角色,照顾留守在家的儿童,这就为乡村教师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与风险,需要更广博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学历不能决定一切,但在某种程度上学历也体现了个体的知识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当前国家整体教师学历水平取得较大提升的情况下,乡村学校新聘教师仍以专科学历为主,也充分表明乡村教师专业素养较差,与当前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并不相符。 职业规划差,发展条件不足 在乡村教师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状况下,其专业发展意识也比较缺乏,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多数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没有长远规划,常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去工作,尚未认识到自身能力与素质存在的不足,也没有强烈继续学习与发展的意愿。乡村教师自身基础差,因此更需要对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学习来弥补这种“先天不足”的状况。然而通过对乡村教师在职后培训中遇到的困难调查发现,选择“学校无法给足时间让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占50%;选择“学校缺少教师,难以参加培训”的教师占48.54%。因此,乡村教师培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乡村学校无法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教师参加培训,而究其根源还是由于乡村教师的紧缺。此外,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与保障。通过对乡村教师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状况调查显示,认为非常齐全的教师仅占1.46%,认为基本齐全的教师占35.92%,认为不太齐全的教师占40.78%,认为非常不齐全的教师占21.84%。由此可见,多数乡村学校教学所需仪器设备不太齐全,教师专业发展还受到教学设备不足的条件限制。 社会地位低,离职意向明显 “尊师重教”古已有之,教师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历来备受敬仰,应人人向往与钦羡,但乡村教师这一职业却由于其工作的特殊属性出现群体分化。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调研中发现青年教师由于上下班交通费用高、婚恋困难、住宿环境差、午餐问题难以解决等原因,导致这部分教师不愿到偏远乡镇及村屯任教,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到乡村学校任教是自己无奈的选择,部分乡村教师将当前的职业当作下一个工作的跳板。据调查显示,33.33%的乡村教师表示一有机会,就会转出乡村教师行业,职业认同度较低直接影响了工作效果,“在您周围的同事工作情况”这一问题中有33.82%的教师表示多于半数的同事工作较为消极。乡村教师对职业的低认同感一方面源于其自身因素另一方面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对乡村教师在当地的社会地位进行调查时发现,仅53.41%的教师表示其社会地位在当地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将教师这一职业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虽略有夸张,但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特别是乡村教师付出了很多额外的心血,本应受到重视与钦佩,当下乡村教师地位如此之低,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如何体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村教师无论在物质资源方面还是精神资源方面都十分匮乏,如何能够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到乡村教育发展中?如何能够体验有尊严的幸福教育生活?要想真正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国家不仅要出台相关政策,还要发布相应的政策实施细则,并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真正落地,产生实效,真正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困境,让乡村教师成为有尊严的职业。 (安晓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任晓玲,通化师范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