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种田挣学分”也是学校的良苦用心

时间:2016-12-21     作者:白墨【转载】   来自:中国江西网   阅读

  2016年12月13日,四川成都,随着课间铃声一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在农场的学生们排队领取农具,锄头、镰刀一尽有,锄地、割草、种菜苗、浇水,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常见,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12月15日《工人日报》)

  将“种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还必须修满40个学时、完成两个学分才能毕业,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创新之举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这是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值得点赞;当然也不乏网友的质疑声,认为这是在作秀赚“吆喝”。依笔者看,“种田挣学分”是学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探索实践,硬性规定的背后,透露出学校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良苦用心。

  我们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扎根教室内、埋头书本中”,以致于平时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甚至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正因如此,学校开设“种田课”,也算是应运而生了。

  当下,能够成为纯粹“脑力劳动者”的大学生毕竟只是少数,而更多的是成为集专业知识与体力劳动于一身的“职业劳动者”。鉴于此,高校将“种田”设为必修课,目的就是要解决现在的大学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真正让大学生的筋骨触摸到辛苦的味道,让青年一代懂得珍惜、知晓体恤,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劳踏实的品格,这绝对比书本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有说服力。

  另外,高校将劳动与学分挂钩,无疑是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大学生自己种地、经营农场,不仅能使学生们不被学分所累,又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从种植到收获的来之不易,可谓一举两得。不过,作为学校,也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将“种田”必修课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如何真正还原农民种田的艰辛,让每位学生融入到体验农民艰辛的意境当中,不让“种田”沦为“形式主义”;又该如何推陈出新,开展更多“种田”的教育方式,让实践课程体现实效性和多样性。

  总之,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品性,这一课题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大学生成长成熟的规律来看,学会吃苦当成一门“必修课”都极为必要。实际上,学生们耕种的不是辛劳而是希望,学习的不是种菜而是勤奋。“种田挣学分”,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既学会了劳动技能,又收获了劳动成果。何乐而不为呢?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