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脚步丈量中美教育的差异时间:2016-11-30 中美青年大使是美国安生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发起、经营的一个长期项目,得到了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亲历亲为的支持与鼓励,曾惠及山东省实验中学等全国各地数十所重点中学。该校去年赴美游学的学子们,在率队教师之一任兴华的鞭策鼓励下,一一写下了详实的游学手记。 朱小棣目前供职于美国安生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逐一在每位学生作文后面写下感言,记录思绪,融合了自己多年来的教育与文化跨国交流和比较的心得。任兴华也写出了几万字的访学心得,对每一位学生的平时为人和出游作文进行点评。朱小棣、任兴华编著的《游学看美国——跟随中美青年大使体悟美国中学生活》近期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朱小棣去美国留学生活已近乎三十载,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又在哈佛大学工作过15年之久,并亲历了孩子所就读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完整的教育过程。如今他的大儿子已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就读于布朗大学医学院,二儿子已进入波士顿学院就读历史教育专业。作为双语作家,他在海内外出版过多部著作,再加上他对中美教育异同的亲身经历,愈加添增了这本游学手记的趣味性、可读性。 中国文化一贯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北宋时期江苏如皋籍大教育家胡瑗(993——1059,世称安定先生)即倡导“游学”,反对死记硬背、无商讨、乏趣味的教学。留美归国的中国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倡行“生活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他支持的新安旅行团曾经旅行全国,历时18年,行程5万里,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市,不仅是宣传抗战的“奇旅”,也是中外青少年儿童史、中国当代教育史上课堂外游学的“奇旅”。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应试捆绑,屡抑不止,学生被学校课程及书本知识束缚,实践活动太少,身体活动、感知活动、情感体验活动的机会严重不足。思维活动看似不少,但真正的思维活动,即思考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思维活动依然很少。而应试往往是人为刻意命题,甚至可能出现伪命题,与真实存在的、和孩子生活有关联的问题有相当的距离。何况,思维活动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维、理性判断的能力,而这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实施得很不够。游学对一个少年的眼界、胸襟、认识方式、抱负志向、社会性认知的影响作用极大。举办教育,根本在于立人,立什么样的人?不是小“我”的人,是能够登高望远、能做比较判断、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不久前哈佛大学招生目标的改革不也是如此导向吗?故不仅从“成才”的角度,而且从立人的角度来认识游学,才更具有价值。 《游学看美国》呈现出孩子们眼中美国各类课程、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异同,学校育人理念及策略的异同,以及对美国家庭教育的感受,这对于丰富我们对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学习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等的认识都很有启发。它与学者阅读有关美国教育的教育学文献不一样,事实上,那些为科研而科研的文献,有时候搞不清真实背景,就发出独断的评价,虽不乏有人实地参观考察,但学者往往不自觉地从概括出来的语言文字、概念命题、思想理论出发,以自己原有的框架性认知去套用各种活生生的材料。所以,要真正研究美国基础教育,这本书里那些真实经历的材料倒是比较宝贵的。 对教育活动的研究,重要在研究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基本的主体,教师也是重要的主体。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需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生眼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管理、教育管理等,都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好资料,从中可以发现不少议题,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有心的读者还能从书中感受到中国学生的优秀表现,比如思维、语言、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呈现中国文化的能力等,由此可以反观中国基础教育的某些优长,反映中国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充满自信。 任兴华眼中所观察到的以及不断追问的那些“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觉得十分有价值。他是一个爱学习、善学习的有心人,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国教师,他深知中国教育的问题与缺失,所以他拷问的结果实用、具体,也能判断哪些方面完全可学,哪些可学其精神、理念,哪些可效法方法、技术。比如,他对美国师生关系的描述、概括,对美国高中走班制、教师有自己个人的教室——办公室、有表达个人教育风格的空间的感受,对美国学校严格管理学生手机的印象,对美国家庭教育的观察、了解等。我甚至觉得,从研究的角度看,教师眼中观察到的美国教育价值更大。 教育交流,是一种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国家关系。作为教育者,说到底我关心的是教育交流能不能为这个地球上新人的培养贡献教育之力、体现教育的价值。我们是着眼未来、为了培养怎样的人而探索教育改进和变革的。人类要更文明、更理性、更富有爱心和责任感,两个大国对此均富有自然而必然的责任。借助中美青年大使这一活动,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师生迈出了可喜的、扎实的一步。祝愿更多的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班级、学校,投身到知行合一的行知实践和教育事业中去,为祖国、为世界、为明天、为后代培养造就出合用的、有为的、能自觉完善自我与造福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勤于创新的大批新人。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