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师宴”不能变了味儿时间:2024-07-05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公布了2024年高考分数及录取分数线,虽然考生还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但许多上了分数线的考生和家长已经着手准备“谢师宴”。此时,一些商家抓住考生和家长的心理,推出高价“谢师宴套餐”,并称“提前预订”可享受“超值优惠”。 孩子历经十年寒窗,中高考取得了好成绩,无论学生本人还是家长都想对老师多年的谆谆教诲表示感谢。从道德和礼教上看,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很多,孩子和家长为感恩而自愿宴请老师,其心情可以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谢师宴”是一种表达尊师、敬师的礼仪,没什么不妥。 然而,纵观近年来各地的“谢师宴”,从形式上说“谢师宴”已经冲出家门成为商家的招牌,动辄成千上万的高消费让原本人人都可以表达的“谢师”有了门槛;从内容上看,“谢师宴”已经不单纯是为了答谢师恩,不少学生、家长借此争面子、讲排场,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特别是一些手中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借机邀请下属出席,而下属也心领神会借口“给孩子买点需要的学习用具”为由送上礼金、红包,这样的“谢师宴”无疑成为个别人敛财的机会;从社会环境来说,孩子考上理想学校后,家长不摆“谢师宴”仿佛就是“小气”甚至“忘恩”,孩子也会觉得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对教师来说,学生、家长摆下“谢师宴”,如果不到场,总会伤了师生情谊,会被说清高、架子大……如此这般,“谢师宴”便偏离了“谢”的本意,改变了“谢”的味道。 毕业“谢师宴”的变味反映出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师生关系的误解。他们可能认为,通过请客吃饭、送贵重礼物的方式更能表达对老师的感谢,能够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更好地融入“师门圈子”。然而,这种观念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和传承,并非简单的物质交换。师生情谊一旦与物质产生关系,导致师恩被物化,就沾染了功利色彩。 事实上,谢师并非一定要通过宴请来实现。在价值观念多元的当下,人们对于感谢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写一封感谢信、制作一份精美的手工礼物,或者组织一次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来表达。感恩由心而发,感恩的方式也可以与众不同。 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作风问题的整治力度日渐加大,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狠刹违规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谢师宴”同样包含其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坚决将纪律挺在前面,严禁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学校或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签订承诺书、发送廉政短信等方式早提醒、早防范,也为教师提前“亮红灯”、打好“预防针”。其实对教师来说,学生、家长少摆“谢师宴”才是真正的“谢师”,文明感恩、努力学习成才进而回馈社会,才是给老师最好的谢礼。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壶关县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