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必让明天的就业左右今天的选择时间:2016-07-28 志愿填报季,最让家长和考生纠结的,莫过于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这个问题。说实在的,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几乎年年都成为酷暑里的一道热门选择题,万众瞩目,众说纷纭。如今,再加上网络时代特有的大数据分析,各种有理有据的专业指导,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是徒增选择困难。 细看网上流行的学校和专业选择分析,有项核心数据一定是吸足眼球的,那就是某所学校某个专业的就业率。前段时间,上海市教委最新公布了2016年度10个本科预警专业,分别为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新闻学、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其中,传统大热门的商科占到了一半以上。而较长时期以来都热不起来的“文史哲”等专业,却没有进入预警榜单。之所以被预警,主要原因是在部分高校中连续多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签约情况都不太理想。和上海一样,其他各省也纷纷发布了类似的预警信息,这让考生和家长又平添了一份彷徨:这些曾让高分考生趋之若鹜的热门专业,怎么时过境迁竟到如斯田地。由此及彼,谁又能预知,今年的就业热门专业四年后是否也成明日黄花? 可见,将一时的就业率作为志愿选择的依据未必是科学的。一些高校的招生及就业负责人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在很多时候专业与就业未必是相关的,很多优秀人才从事的职业与他高校就读的专业甚至完全没有关系。更何况,如今高校的学生管理政策也日趋灵活,在读期间转换专业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那么,在如此重大的人生选择面前,什么才是值得家长和孩子考量和重视的呢?最近,热门脱口秀栏目《罗辑思维》的当家人罗振宇援引当今美国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话说,伟大的城市吸引有抱负的人,每个城市都倾向于一种雄心壮志,某个城市因此往往形成某种特质。所以,在志愿选择时,对高校所在城市的选择才是第一位的,学校是其次,专业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他的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其一,我们今天很难预估未来的热门;其二,相较具体学科和专业,对于一个18岁的青少年来说,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更重要;其三,别让成人的视野限制了孩子的视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因为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而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通俗地讲,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高等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选择这件事可以变得简单起来:不必被明天的就业左右,更无需为好学校还是好专业而纠结,进入任何一所高校都意味着从此踏上一条自我丰富、不断学习的新的征途,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一块未来就业的“敲门砖”。所以,未来的大学生们,向着心中的理想、为了你的志趣,勇敢出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