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一个孩子有教养时间:2016-07-11 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 走入世界的中国人,若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君子之风,是易于得到他人的尊重、赏识和接受的。 中国的家庭观念和学校观念都非常重视“人才”,普通家庭“望子成龙”,入好学校、送孩子出国读书均与这一观念有关,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在谈如何培养拔尖人才、创新人才。 人的素养是一个真正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做人准则,是人格底线。教育除了具有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也非常重要。人的素养低,难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也是人成为一个真正人才的重要掣肘。 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孩子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优异,怎么可能不懂素养呢?怎么可能打架甚至违法犯罪呢?”我接触过的人中,有的认为素养就是学习文化之外再学会弹琴、绘画等等,工作中会发现一些家长日常较少认真指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化解矛盾,甚至没有指导过孩子如何文明礼貌地与他人交流,认为这是学校老师应该教育的。然而老师也回应:“谁家的孩子这么没有家教!” 如何让一个孩子有教养?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君子,是有德行、有教养之人。儒家提倡三种德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所载对“智仁勇”的释义为“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好学近乎智”倡导每个人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学会学习。一个有智慧的人,是好学的人、有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和博学多才的人。“力行近乎仁”倡导每个人要有道德和仁爱之心,在实践中养成高尚品德,通过对社会、对他人无私的爱和不求回报的奉献养成仁爱之心。“知耻近乎勇”倡导每个人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养成一种反省的精神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是“好学”与“力行”能持久坚固的保证。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应该在青少年人生成长道路上一些最为重要的节点,给予特别的重视,引导他们既要有“独善其身”的自律精神,又要有“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对社会负责。自由的权利是建立在承担责任基础之上的,多一份自由,就多一份责任,而非单纯强调特立独行、张扬个性。 我认为在家庭教育环境中,一些家庭的“溺惯”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现在,城市家庭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家长提供给孩子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几乎无条件地满足各种要求。但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家长所能给予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正直、善良、宽容、谦和的人品,是乐观、独立、不惧困难的性格,是独立生活、自我管理的能力。 台湾星云大师在《小,不能忽视》一文中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一天,无意中看到附近洋学校的小朋友的课本上有这么一段话:‘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一分钟。’……直到现在,我向来为人所称道的守时守信习惯,实则源于这小小的一句话。”在这个意义上说,君子是“教”出来的。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论及德之本质时说:“人们实行义务,一开始多数出自于勉强,久而久之,也就因为习惯而变成了本性,安于履行,自然而然地就会欣然符合义务的要求,这就称作道德。”在这个意义上说,君子之风是“养”出来的。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句话:“子曰:君子不器。”一般意义上的解释是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应该博学而多才艺,不应像器物一样只能做有限目的之使用。 也许,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毕竟,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学生“器”与“不器”,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有所坚守,发挥教化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君子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