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体育教学莫“偷工减料”时间:2016-05-22 国家九年3次发文推进中小学体育工作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和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做出部署。《意见》也引起教育界专家、中小学校长以及体育界的极大关注。 ■新闻分析 学生体质持续三年下降实行“一票否决” 从2007年中央下发7号文件,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4部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到这次出台的《意见》,9年来,国家多次发文要求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由此可见,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国务院办公厅新近印发的《意见》,明确了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如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同时,也对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出明确要求,如完善体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强化课外锻炼等。 《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 ■校长观点 实施问责制度从管理源头抓好学校体育 从2007年国办发文,到现在《意见》的印发,为什么不到10年,仅国家层面就已经印发三个文件,关注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可见中小学体育课和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马凌表示,从上世纪中期到目前的几次大型青少年体质监测,都显示出我国中小学生运动能力、有氧耐力、关节的柔韧度等不容乐观,“这说明,多年来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仍得不到有效保证。” 门头沟区王平中学校长谢国平表示,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保证不了,是学校管理观念问题,“尤其是在中学,管理者一般在中高考科目上投入时间过多,挤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 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实行问责制,要与学校督导评价挂钩,除了保证体育课的开设外,要加强两操管理和体育课外活动,给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唯有如此才能够牵住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牛鼻子。 《意见》中明确要求建立行政问责制度、专项督导制度和考核机制,其用意就是让校长更加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马凌认为,通过问责制度、专项督导制度等,从学校管理源头抓起,才能改变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改变无人问责,无从问责的局面。 丰富课程建设体育教学避免“重少数轻多数” 《意见》中还明确有条件的中小学可适当增加体育课课时,还要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 实际上,北京市多年前就已开展了体育特色项目校评选工作,近几年中小学校园足球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以北京十八中和北京市回民学校为例,两校在校园足球方面先人一步,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人的身体发育包括协调性训练是有关键期的,因此校园足球应该系统化,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一直到大学,需要有一个科学而又系统的整体设计。”北京十八中校长管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此,在芳庄教育集群及十八中教育体系内部,足球运动都是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抓起的。 从北京十八中、回民学校等一些学校的经验来看,校园专项体育运动应该分层次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选学并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而且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回民学校在开展足球项目上就是采取“普及+提高”的多元化培养的模式,该校校长魏健表示,这有利于克服重竞技、轻教学、重少数、丢多数的现象,也有利于中小学体育的“专项化”。 优化教师资源补齐学校体育工作短板 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离不开好管理、好课程,也离不开好教师和好资源。《意见》还提出了支持高等学校牵头组建运动项目全国教学联盟,为中小学开展教改试点提供专业支撑,促进中小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等措施。事实上,北京市自2014年推进“高参小”项目,一些艺术、体育类高校纷纷支持小学特色发展。如位于平谷区的实验二小平谷分校、大兴庄学区就参加了北京市“高参小”足球项目,由国安队教练下校亲自执教。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学校校长曲建华认为,中小学体育课的效果除了时间保障之外,还要考虑课程的丰富程度,还有体育锻炼的强度。以朝阳分院附中为例,两年前他们就将原来45分钟的一节课调为40分钟,节余出来的时间全部安排用于学生体育锻炼。学校1000余名学生,体育教师就有十几位,充分满足了学校篮球项目特色发展的需要。 《意见》提出除了要培养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之外,还要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兼任体育教师,同时积极利用好社会体育资源。以校园足球为例,要发展推广好校园足球,购买社会服务是一条很好的捷径。通过北京市“高参小”项目,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专业教练走进北京几十所小学进行专业指导,北京十八中、回民学校等中学也纷纷与俱乐部合作,不但提升了学校整体体育教学水平,而且还为高校和专业球队输送了大批专长人才。 ■专家视点 中小学体育改革关键在落实 马凌认为,《意见》要求建立行政问责制度、专项督导制度和考核机制,就是要改变学校体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一分布置,九分落实。”现在,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关键是抓落实,《意见》中首次提出问责制,这是关键也是亮点,通过问责,能够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引领学校体育工作快速发展。 他指出,目前的难点也在落实,中央的几次发文就是因为从学生的体质监测结果来看,学校的体育工作效果不明显,一些关键举措落不到实处。学校体育工作之所以成为教育工作发展中的短板,总体上来看是“多因一果”,一方面是体育师资的缺编、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场地得不到保障等客观因素制约,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考试科目挤占了体育等非考试学科时间,学生体育课和锻炼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 他还举例说,有些学校还热衷于开发校本课程,大量的非体育学科类校本课程也占据了学生宝贵的锻炼时间。部分学校在理解认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还存在着偏差。学校体育课课时从一到十二年级国家都有严格规定,如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九年级每周3课时,现在的关键是要开齐上足国家课程。“课程门类开齐容易,但如何开好上好不容易,这是落实体育课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