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课堂为何容不下手机时间:2016-04-10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衣食住行360行,凡是互联网+能加得上的业务,一部手机都能轻松搞定。最要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转移到了手机上来,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使用手机的时间,成为人们频繁打开手机的“罪魁祸首”。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很多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手机,学校看在眼里,愁上心头。于是乎,各大学绞尽了脑汁,各出奇招。 华工一学院最近鼓励学生上课时使用锁屏APP,他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上课时间通过一款锁屏应用给手机锁屏,并希望通过锁屏行动,逐渐养成习惯,上课自觉放下手机。它的原理也很简单,只要用户在手机设定的时间内放下手机,即可在应用中种下一棵树木,点点滴滴,积木成林。这种方法还算时尚。在此之前,更多学校“封杀”手机的做法则显得有些粗鲁。比如,有的学校明文规定手机不能带进课堂,有的学校实行人机分离管理,吉林一大学教授最狠心,他把上课玩手机的学生记缺课。 锁屏A PP就是一种类似于小红花的激励措施,只不过是通过应用来达成而已。但是,它和其他粗鲁的手机“封杀”手段一样,目的都是让学生专注课堂。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有了手机,学生才不用心听讲?换句话说,“封杀”了手机,课堂气氛是否就会变好?怪罪于手机,我觉得有点冤枉,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没有手机,上课时很多同学不给老师面子,大家都争取坐后排,老师一提问题,那些有奖学金野心的同学才会主动回答,更多的人都是做自己的事,看课外书,聊天,睡觉,印象中一上课,很多同学都成了“特困生”。 可见,课堂秩序存在问题,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后果。起码,“封杀”手机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科技没有罪,问题在于使用科技的人,当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未必就没有责任,试想,如果课有吸引力,老师所讲的很有料,学生们还会游离于课堂之外?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投入多少精力在课堂上,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本身,学生不是靠管出来的,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适应于年轻人的交流方法至关重要。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不像中小学生没有自我管理能力。我认为,大学课堂“仇恨”手机是不合适的。而且,“封杀”手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手机就是人的第二个大脑,课堂上利用手机查找信息,恰恰可以弥补课堂的局限,为什么要把这样一种便捷的教学资源排除在课堂之外?学校真正要做的是开发精彩的课程,开放的课堂应该容得下手机,而不是将其作为敌人。 |